1 发病情况
1.1 该病多发生于哺乳仔猪或断奶仔猪。
仔猪最早在10日龄发病,占已知发病总数95%左右;母猪和哺乳仔猪同时发病的仅见1例;2个月以上的苗猪,尤其是群养猪也有发病,发病率5%左右。
1.2 流行特点:
此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夏季发病高于其他任何季节,高温高湿时节亦多发。饲养密度大的猪舍发病率明显高于饲养密度小的圈舍。圈舍高廊通风良好,猪发病较少;圈舍潮湿低矮通风不良,猪发病率达90%以上。同一圈舍的猪发病率平均在80%以上,有的可达100%,但是病死率差异较大,一般在40%~90%不等。
1.3 本病呈散发状态,也可呈流行性发生,这主要取决于母猪的免疫力,这在个体和群体中均很重要实际生产中,有的同一母猪分娩的连续几窝仔猪都有发病,有的同一圈舍此窝发病而紧邻的一窝并不发病。
1.4 本病的病程因治疗方法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一般经20~30天可康复。
2临床症状
病变通常先从脸部和两耳开始,表现为皮肤有红褐色斑点并排出红色或铜色分泌物,斑点变大,发展为水泡或脓疱,此过程常被广大养殖户忽视,以致病变发展到腋部和肋部,并且皮脂和浆液混合形成油性渗出物,皮肤变得油腻。随着病程的发展,红斑覆盖全身,皮肤表面的渗出物变厚,结痂,伴有恶臭气味。患猪皮肤温度升高,被毛粗乱,渗出物有的直接粘到睫毛上。口腔溃疡、蹄部的角质脱落、食欲不振和脱水是本病的特征。
病猪通常在3~10天内死亡,病情严重的猪体重迅速减轻,并会在24小时内死亡。病猪不呈搔痒状,发热也不常见,同窝仔猪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耐过猪生长明显变慢。
3 实验室检查
本病主要以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为主,此种情况的发病率占87%;单纯葡萄球菌或大肠杆菌感染占5%;渗出性皮炎并发螨虫感染占5%左右;渗出性皮炎并发真菌感染占3%左右。
4 剖检变化
具有渗出性皮炎的特征,尸体极度消瘦,除继发感染外,内脏器官无明显变化。
5 防治
此病的防治需采用综合性技术,这也是决定仔猪治愈率的关键。笔者经临床实践,总结出以下方法指导广大养殖户,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5.1 以0.1%高锰酸钾水溶液浸泡猪体,最好能将脸部也浸湿为宜,早晚各1次。当出现痂块时,在浸泡前用器具将痂皮刮掉,露出病变皮肤,然后再浸泡,效果会更好。
5.2 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沙星类药物,以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饮水,并肌肉注射油剂青霉素,效果更确切。
5.3猪舍及饲喂器具经常消毒,通风透气,勤换垫草,且垫草在使用前应在烈日下暴晒后方可使用;猪舍保持干燥;及时清除母猪粪便,以减少仔猪与粪便接触的机会。
5.4 修齐初生仔猪的犬齿,此举往往在出生72小时内进行。尤其是母猪产仔多的时候,由于仔猪多乳头少,仔猪在固定乳头以前,很容易为争乳头而相互撕咬引发本病。笔者通过比较发现,此举是预防猪渗出性皮炎的最好手段。也可以将仔猪多的一圈用消毒好的老式耳钳在耳朵上做好记号,分成两组哺乳,能有效预防本病。
5.5视发病情况,适时选用伊维菌素来驱除螨虫。
5.6 治疗例子
用0.1%高锰酸钾水浸泡发病仔猪身体1-2分钟,头部用药棉沾高锰酸钾水清洗病灶,然后擦干、凉干涂上龙胆紫。对初发少数病灶直接涂上龙胆紫,效果很好。或用利巴韦林+庆大+地塞米松+除癞灵+酸性消毒液将全身进行喷透。
例2: 综合治疗:青霉素40~80万IU,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5mg,混合一次肌注,每天2次,连用2~3天。0.3%~1%温热高锰酸钾液浸洗仔猪体表周身,浸洗2~3分钟后,用干布将仔猪体表药液吸干,以防受凉感冒,隔天1次,连用2~3次。
6 小结
猪渗出性皮炎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特效疗法,单纯依靠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也不确实,必须配合外科清洗;同时通过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增强母体和仔猪的抵抗力才能杜绝此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