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点叉尾的人工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原产于北美洲,属大型鱼类,最大个体可达20公斤左右。美国从1955年开始人工饲养
斑点叉尾。由于该鱼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且无肌间刺,加上生长快,个体大,食性
杂,抗病力强,起捕率高,适温广等特点,因而深受消费者和养殖者的青睐。
一、生物学特性
斑点叉尾鲜体形较长,体前部较宽肥,后部稍细长,腹部较平直。体表光滑无鳞,粘液丰富,侧线完全。
其头部较小,口亚端位,上下颌有小而密的细齿。具4对触须,以口角须最长。背鳍和胸鳍均有一根硬棘,具脂
鳍一个。尾鳍分叉较深。身体呈灰色或深灰色,腹部乳白色,体两侧有不规则的黑斑点。
斑点叉尾为底栖性鱼类,且有集群特点,性较温顺,较易上网,在池塘一网起捕率可达70%左右。 斑
点叉尾为杂食性鱼类,性贪食,并喜欢在弱光条件下集群摄食。在天然水体,幼鱼阶段主要摄食浮游生物和
水生昆虫,成鱼则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及有机碎屑等。在人工饲养条件下,还喜食商品饲料。该鱼对环境适应
性较强,适温范围为0℃~38℃,生长摄食温度为5℃~35℃,在水溶氧2毫升/ 升以上即能正常生活。
斑点叉尾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夏季孵化出的鱼苗,到年底一般可长至15~25厘米,在精养条件下,
第二年尾重可达0.8~1公斤左右。其性成熟年龄为3~4龄。产卵季节为每年的5~8月份,属一次性产卵类
型,产卵水温为20℃~30℃,相对怀卵量为5000~13000粒/公斤体重。在自然条件下,亲鱼有筑巢和护卵
的习性。
二、苗种培育技术
苗种生产采用二级培育法,即把仔鱼先培育成4 厘米左右的夏花,然后再把夏花分池育成体长12厘
米以上的冬片。
夏花培育池面积以1亩左右为宜。 可采用与“四大家鱼”苗种培育相似的方法,每亩放养3~5万尾
左右。经20~30天的培育,当鱼苗体长达4~5厘米时,应及时稀疏分塘,转入鱼种培育阶段。鱼种培育池
可选用面积1~2亩的池塘,经清塘后亩放夏花10000~13000尾,此阶段鱼苗已转为吞食为主,所以主要
靠摄食人工饲料。可先以粉状料过渡,待鱼苗长至6~7厘米时,逐渐改投小粒径的浮性颗粒饲料,根据
水温高低,日投饲量一般控制在3%~5%左右。夏花鱼种培育至年底,其体长一般可达15厘米以上,此时
可并池自然越冬或转入网箱越冬。越冬期间,水温达10℃以上时可少量投饲。
三、成鱼养殖技术
斑点叉尾适应性强,其养殖方式既可单养,又可混养。既可在池塘,水库饲料,也可在网箱或流
水池中进行集约化养殖,其中以池塘和网箱养殖较为普遍。
1.池塘养殖。池塘主养斑点叉尾,可利用一般池塘,经清整消毒后,于冬季或早春开始放养,每
亩可放13~18厘米的鱼种1000~1200尾,放养的鱼种要规格尽量一致,同时可混养鲢、鳙鱼种50~100
尾。 在成鱼饲养过程中,可根据鱼类生长情况及市场价格,采取捕大留小的方式,把一部分体重达500克
以上的成鱼轮捕上市。 在饲料充足的条件下,饲养至年底平均体重可达0.8公斤左右, 亩产约700~800
公斤。
斑点叉尾也可以混养在以草鱼、鲢、鳙鱼为主的池塘中,即在常规养殖池塘中,每亩再混养15~20厘米
的斑点叉尾鱼种80~100尾,并适当增加投饲量, 搞好水质管理,一般每亩可增产50~80公斤。池塘混
养叉尾后一般不再套养鲤、鲫鱼等底层性鱼类。
2.网箱养殖。可选择交通方便,无污染的库湾或山塘等水域,水深要求达4米以上。可采用2×2×1.2立
方米的封闭型小网箱。网目大于2厘米。网箱架用毛竹制成。 若投喂沉性颗粒料,则要制做一个口径10厘米
的饲料管通到离箱底30厘米处,箱底用密网目缝合成饲料台;若投喂浮性饲料,则不必设置饲料管,但要
在箱盖上制做一个浮性饲料框。多个网箱可用缆绳连结成一排后,两头抛锚固定在所选定的水域中。网箱排
列方向与水流垂直,箱间距要大于3米,行间距大于20米。新网箱必须在放养前7天下水布设完毕,以便让箱
体上附着一些丝状藻类等附着物,可避免擦伤鱼体。网箱的鱼种应在冬季或早春放养。每箱可放体长15厘米左
右的鱼种800~1000尾。 放养后要加强日常管理:①每天巡箱检查,防止逃鱼。②勤洗箱,一般每7天一次,
夏季更要勤洗箱,确保箱内外水流通畅, 水质清新。③坚持定时、定点、定量投饲原则,饲料要适口、新鲜,
不投霉变的饲料,日投饲量控制在2%~3%。④做好“三防”工作,即防洪水、防破箱逃鱼、防鱼病等。由于
网箱养殖密度大,因此,更要注意采取“预防为主,内服外消”的综合防病措施,除了在鱼种入箱时要小心
操作,并进行鱼种浸泡消毒外,在鱼病流行季节,还要定期在饲料中拌入磺胺类、呋喃类及抗生素等药物内服,
同时采取挂袋法消毒网箱周围的水体,以减少病原菌成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