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李氏杆菌病
【概述】 该病是由产单核李氏杆菌引起畜、禽、啮齿动物和人的一种散发性传染病。可引起人的脑膜炎、败血症以及孕妇流产,还可引起多种动物的疾病。本病的特征是单蹄兽呈现败血症,反刍兽呈脑膜炎,啮齿动物和家禽呈坏死性肝炎和心肌炎。因其感染后单核细胞迅速增高,故名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
【流行病学】 本菌可使多种畜、禽致病。自然发病的家畜以绵羊、家兔、猪较多,牛、山羊次之,马、犬、猫很少;在家禽中,以鸡、火鸡、鹅较多,鸭较少。许多野禽、啮齿动物特别是鼠类都易感,且常成为本菌的贮存宿主。人也可以感染发病。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由患病动物的粪、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生殖道的分泌物中均可分离到本菌。自然感染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能通过呼吸道、眼结膜及受损伤的皮肤感染。污染的饲料和饮水可能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吸血昆虫也起着媒介的作用。冬季缺乏青饲料,天气骤变,有内寄生虫或沙门氏菌感染时均可成为本病发生的诱因。本病呈散发性,病死率很高,各种年龄的动物都有可能感染发病,以幼龄较易感染,发病较急,妊娠母畜也易感。主要发生于冬季和早春。
【病理学】 脑膜脑炎型病猪,剖检可见脑膜和脑实质充血、炎症和水肿,脑脊液增加,稍浑浊,内含较多细胞成份。脑干变软,有小脓灶。血管周围有以单核细胞为主的细胞浸润。肝可能有小炎灶和小坏死灶。败血症的病畜,除见一般的败血症病变外,特征性病变是局部弥蔓性肝坏死,坏死灶中细胞破坏,并有单核细胞和一些嗜中性粒细胞浸润。
【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为2-3周,短者只有几天,长者可达数月。断奶猪及哺乳仔猪多表现为脑膜脑炎症状。病初有的发低热,至后期下降,保持36-36.5度左右。表现为意识障碍,共济失调,作圆圈运动,无目的行走,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头抵地不动;有的头颈后仰,前肢或后肢张开,呈典型的观星姿势。肌肉震颤、强硬,颈部和颊部尤为明显。严重者阵发性痉挛,侧卧地上,口吐白沫,四肢乱划,病猪反应性增强,一般经1-4天死亡,长的可达7-9天。仔猪多发生败血症,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口渴;有的表现全身衰弱,僵硬、咳嗽、腹泻、皮疹、呼吸困难,耳部和腹部皮肤发绀,病程约1-3天,病死率高。妊娠母猪常发生流产。
【诊断】 病畜如表现特殊神经症状,妊娠流产,血液中单核细胞增多;剖检见到脑膜充血、水肿,肝有小坏死灶;镜检脑组织可见有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血管套和微细的化脓灶等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作菌体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试验。采取病畜的血液、肝、脾、肾、脑脊液、脑的病变组织可见有以单核细胞浸液为主的血管套和微细的化脓灶等病变,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作菌体分离培养和动物接种试验。采取病畜的血液、肝、脾、肾、脑脊液、脑的病变组织等作触片或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如见有呈“V”行排列或并列的革兰氏阳性细小杆菌即可初步诊断。动物接种试验:取幼兔或幼豚鼠1只,将上述病料作成悬液滴入动物一侧眼结膜内,另一侧为对照,一天后发生结膜炎,不久发生败血症死亡。
鉴别诊断:此病需要与猪伪狂犬病、猪传染性脑脊髓炎区别开来:
(1)猪伪狂犬病:传播较快,大猪发病时仅有体温升高、呼吸加快、食欲消失等症状,几天后恢复;妊娠母猪也可发生流产,但不表现神经症状。取脑组织作家兔皮下接种试验,表现剧痒症状而死。
(2)猪传染性脑脊髓炎:表现特殊的神经过敏,遇突然刺激,或触动或响声,立即尖叫,发生肌肉痉挛和角弓反张。以病变脑组织悬液滴鼻或脑腔注射感染,只能使猪发病,共它动物都无反应。
【治疗】 本病的治疗以链霉素较好,但易引起抗药性。大剂量的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可取得一定疗效。同时可配合中药治疗:蔓荆子25克、苍耳子20克、柏子仁25克、茯神20克、野菊花25克,水煎一剂,连用3剂。此为中等体重的猪用量,大猪剂量加倍。
【防治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平时注意驱除鼠类和其它啮齿动物,驱除外寄生虫,不要由疫区引进畜禽。发病后病畜应隔离治疗,消毒畜舍、环境。人对李氏杆菌有易感性,感染后症状不一,以脑膜炎较为多见。凡与病猪接触的人员应注意防护。病死猪的肉及其它产品须经无害化处理后才可利用。平时应注意驱除鼠类和外寄生虫,并注意饮食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