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武(内蒙古草原万顺食品有限公司,内蒙古赤峰024076)
1. (美国农业产业资本战略的)昨天?今天?明天!
最近,媒体报道高盛斥资2~3亿美元,在中国生猪养殖重点地区湖南、福建全资收购十几家养猪场。与此同时,其他国际投行购并大型养猪场的活动在上海等地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高盛今天之行动用意何在?笔者认为高盛是受人之托,其背后是美国的产业资本。高盛是先头部队在“打前站”,为美国产业资本主导中国生猪产业链,高盛在跑接力赛的第一棒。美国产业资本介入中国的猪禽业,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标是占领控制中国的玉米大豆市场空间。在现代农业中,种植业与养殖业不再孤立,已结合成密不可分的体系。主导我国猪禽产业链,就等于占领了中国玉米大豆消费市场。
所以,美国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正密切配合,通过输入产业体系模式等软件,掌控产业链关键环节等硬件,一步步主导中国的动物农业。在中国,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人口的增多,肉禽蛋已成为餐桌食品不可或缺的组分。在猪禽全价饲料中玉米、大豆占据80%的比例,主导猪禽业就能掌控玉米、大豆的市场需求。
美国是位居世界第一的玉米生产国,产量占全球总量的42%,出口量占全球总量的60%。美国的大豆也是全球第一,总产量与出口量均占全球总量的50%左右。美国的玉米、大豆生产量与贸易量在全球处于垄断地位。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生猪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猪肉消费国,是美国大豆玉米的重要目标市场。对于图谋中国大豆玉米市场,美国人蓄谋已久,并且一直在努力。在行动上有整体部署,有阶段性安排,正步步为营扎实推进。
在饲料业中,美国“今天”已掌控了中国的大豆产业链。掌控中国玉米产业链正在运作过程中,预计在不远的“明天”即可实现。
在肉鸡业中,我国的快大型肉鸡业在“昨天”就已被美国主导。“今天”的种鸡是从美国引进的,“今天”的饲料豆粕主要从美国进口,鸡腿鸡翅到美国采购,吃鸡到肯德基、麦当劳。在蛋鸡业中,我国“今天”的蛋鸡业,饲养环节已全盘西化。采用海兰罗曼等国际化标准化品种,采用国际通用的舍饲笼养方式。饲料标准是高度依赖玉米豆粕的美国模式,所需大豆(粕)从美国进口。
在生猪业中,为主导中国生猪产业链,美国在“昨天”就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已经改变了中国的生猪生产模式。在品种组合上,中国多元化的乡土品种已换血为美国组合方式的“洋三元“”,杜大长”占统治地位。在饲料结构上,以NRC标准为依据的美式“玉米+豆粕+添加剂”饲料配方已在我国占主导地位。
“今天”,美国大豆已占中国市场70%份额,美国人预期在三五年后的“明天”,中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
在加工环节,高盛已经收购了双汇并参股了雨润,掌控了中国最大的猪肉加工企业。在市场开拓方面,中国筹备已久的生猪期货推出指日可待。为解决我国猪肉供应不足问题,2008年6月1日,我国冻猪肉进口关税由12%降至6%。2008年一季度我国进口猪肉8.2万吨,比上年增长9.2倍。美国占据我国“今天”猪肉进口量的九成,位于主角地位。这表明,美国猪肉对中国的贸易渠道已经通畅。
在饲养环节,我国重点支持规模化养猪场。在抓大挤小的政策导向下,今天,农民散户养猪逐渐被淘汰出局。明天,中国养猪业将以规模化为主导。规模化与标准化在生猪产业体系中是配套关系,规模化养猪必然选择标准化的“洋三元”品种组合,必须采用“玉米+豆粕+添加剂”的美式标准化商品饲料,其中,玉米大豆占80%的比例。今天所需的大豆正在大量进口,明天所需的玉米也将大量进口,进口渠道只能选择北美南美。
2.好事?坏事?大事!
有人说国际资本介入中国养猪业,提升了我国生猪产业规模化水平,促进了生猪产业集中度的提高,是好事。也有人说是好事还是坏事,现在还言之过早。我们认为,需要对高盛的行动进行战略评估,如果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就是大事!就需要未雨绸缪。
笔者冒昧认为,我国生猪业沿着美国主导的“规模化专业化”体系模式走下去,就会在饲养品种上对美国模式的“洋三元”产生依赖,就会对美国标准的“玉米+豆粕+添加剂”饲料配方产生依赖,顺理成章地在玉米大豆上对美国产生进口依赖。在饲养环节实行规模化,将把一家一户小型规模化饲养方式淘汰消灭。
在加工环节实行规模化,将把小型生猪屠宰厂(场)排挤出局。规模化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集中度提高又为跨国公司整合中国生猪业铺平道路。产业集中度提高之后,大量的小规模生产厂(场)被淘汰出局,少数几家规模化大型厂(场)容易整合,跨国公司可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将其纳入到自己的全球产业体系当中。产业集中度提高之后,跨国公司就可以采取牵牛鼻子控制整头牛的办法,主导操作我们的产业链。把方向盘抓到手就能操纵整台车;把红旗插上山顶,就等于占领了整个山头。
由国际资本主导的大型规模化屠宰加工巨头,正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为由,推动我国小规模屠宰厂(场)的淘汰速度,以进一步为国际资本主导生猪屠宰业扫清障碍。体系模式既包括生产方式也包括消费形式“。规模化加工”和“规模化饲养”互相配套互相支持,与“冷鲜肉产品形式”构成三位一体的体系模式。以规模化为特征的生猪产业体系,对散户养猪在加工消费环节形成垄断压力。小型规模化农户与小型屠宰厂(场)互相配套相依为命,同“热鲜肉”消费方式是三位一体的共生关系。热鲜肉地产地销,当日宰当日销,不需要冷藏设施没有库存,不占压流动资金,适合我国小规模养猪户和小型屠宰厂(场)的生存方式。我国正在推动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逐步将数量众多的小规模机械化程度低的屠宰厂(场)淘汰出局。小规模散养户与生产热鲜肉的小规模屠宰厂(场),是互相配套的合作伙伴。在小型屠宰厂(场)被淘汰出局之后,小规模养殖户也失掉了收购加工环节的合作伙伴,随之失去了生存条件。
国际资本为什么要消灭小规模散养户呢?因为这背后是两种体系模式的分歧,是中国特色与美国模式的两条道路斗争。小型规模化养猪是中国特色的生产方式,它可以选择种养结合方式,可以放弃商品饲料,利用自家耕地解决饲料来源问题,利用自家剩饭剩菜、食品下脚料、甚至糟渣发酵后作为饲料,可以不依赖进口大豆玉米。它采取热鲜肉为产品形式,围绕本土市场实行地产地销,能够摆脱规模化屠宰厂(场)的垄断排挤。
有人认为国际资本控制的养猪场和屠宰厂(场)数量有限,所占份额比例较小,对我国肉食安全无碍,不必大惊小怪杞人忧天。值得提醒的是,国际资本运用的是杠杆力,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应。
现在,玉米大豆的信息披露话语权由美国农业部掌控,美国芝加哥期货市场掌控着定价权,美国跨国粮商主导着玉米大豆的经销权。在市场机制下,价格是调控产量的指挥棒,短缺与过剩都是市场现象,都由价格这只无形的手来操纵。我国的大豆玉米如果失掉主导权,就会无条件接受国际资本的操纵。国际资本通过期货与现货的价格联动,通过油价与粮价的互动,通过国际市场向国内市场的联网传导,主导我国大豆玉米的价格体系,间接操纵我国的肉蛋食品价格,致使我国粮肉产品价格体系经常处于紊乱状态,不断发生大起大落。国际化因素导致的市场不确定性,使我国微观生产者无所适从不知所措,也给政府宏观调控带来困难。由于国际市场的高粮价是买空卖空炒作出来的,并不完全反映实际供求关系,国内粮价如果被动地同国际粮价接轨,就等于被绑架,跟着一起做过山车游戏。国际期
货市场对玉米大豆在春种与秋收两个关键季节,把价格体系大起大落地炒作两次,就足以给我国农产品市场制造出海啸地震般的灾情,并引发经济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农牧业风险因素增多加大,让金融业面对风险望而却步。无法对农牧业进行有力度的资金支持,导致我国小农户资金“贫血症”愈来愈严重。在一片规模化比重不断增加的欢呼声中,大量普通农民只能被迫告别养猪业,选择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外出打工生活。对美国人来讲,可以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中国的养猪业在规模化导向下,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大豆玉米。当饲养量不足时,则需要从美国大量进口猪肉,同样能够给美国人带来利益。
3.模式?标准?体系!
国际资本介入中国生猪业,不是为了图谋眼前的暴利,其目标是长远的战略利益。在操作方式上,高盛不会把中国的大型养猪场全部收购,也不会全面控制中国的大型生猪屠宰厂(场)。高明的国际资本不会踏垄断这个雷区,也不会去撞反垄断的枪口。
人家用不着把中国生猪产业链整个环节都掌控在自己手中,只要“规模化专业化”体系模式在中国落地生根,就能达到摧毁颠覆中国小型分散脆弱生猪产业体系的目的,就可以将中国生猪业纳入到美国全球产业体系之中。高盛用资本力量扶植的规模化养猪场,都是示范场,并仍承包给中国人经营,只不过是必须按照美国模式标准来养猪。高盛通过输出体系模式,推动中国养猪业由农户散养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方式转变,向美国养猪模式体系靠拢。这是美国人利用强大的金融资本力量对中国生猪产业进行的颠覆活动,目的是抑制中国特色生猪产业体系的生长发育。
中国养猪业走向美国养猪模式体系之后,就会越来越多地使用标准化配合饲料,就会对美国大豆玉米产生进口依赖。国际期货市场大豆玉米涨价是长期趋势,会导致我国养猪成本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散养农户就会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就会逐步被淘汰出局。这是美国人希望出现的利好局面。中国是世界猪肉消费大国,仅靠少数规模化猪场无法满足需求,出现缺口只能选择从美国进口来解决。为确保奥运期间国内猪肉价格稳定,我国已从美国进口了20万吨猪肉。高盛等国际资本的介入会加速这一进程,会一鼓作气实现这个目标。笔者不是在这里鼓吹“阴谋论”,而是在宣传“博弈论”。
当前,国际油价粮价在不停地大起大落,饲料在不断涨价,养猪成本在持续上升,猪肉价格正在走低,又一轮猪贱伤农在起步。中国的生猪产业洗牌活动在继续,中国生猪产业正处在十字路口。猪粮是安天下的产业,保证生猪产业安全,就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猪产业安全已无法采取闭关锁国的方式来保障,只能通过构建相对独立能够自主的产业体系来实现。产业体系是方向路线问题,围绕产业体系的分歧是两条道路的斗争。
我国生猪产业体系缺失,会导致定价权旁落。国际资本通过期货市场炒作,会不断制造农产品价格体系紊乱,导致我国农业产销供需矛盾越来越多,问题越来越大。针对国际化风险,我们要果断放弃“规模化”导向,努力摆脱“规模化”陷阱,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相对独立能够自主的农业体系模式。只有在战略高度上解决了方向路线问题,才能保证生猪产业的长治久安。
中国粮肉安全最大的风险是在国际资本颠覆我国脆弱的农业体系时,我们自己也“猪八戒啃猪蹄自残骨肉”。受美国模式影响,我国农业也把规模化当方向作目标,将农业规模化等同于现代化,片面地热衷追求;并且“上纲上线”,把我国小规模农户定位为传统落后的小农生产方式,必欲除之而后快。
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特色农业规模化与美国特色农业规模化应该有所不同。我国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土地状况分散零碎;而美国是人少地多,土地平坦连片。美国有农业无农村和农民,是“一农”问题;我国则是“三农”问题,三农是一个整体,不能顾此失彼。日本、韩国虽然也是人多地少的国情,但工业化城市化已经消化了大部分农民。由于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阶段的不同,我国农业规模化也不能同日本、韩国相比。我们用不着因为经营规模小,仅是美国的1/400而自惭形秽,也不必因为日本人均土地规模是我国的7倍而自愧不如。规模大小不是先进与落后的分水岭,也不是传统与现代的分界线,小也是美好的。
有什么样的国情,就应该有什么特色的规模化。小型规模化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特色的规模化。小型规模化也是规模化,只不过规模较小而已。
农户实行小型规模化生产经营,土地流转调整依靠民间力量推动,在地挨地垅靠垅的亲朋邻居之间互利自愿地进行,不必“经官动府”运动式地强制推行,实现土地规模化的组织成本低。小型规模化是适度
规模化,脱离国情的大型规模化是过度规模化。大型规模化对农业微观经营主体要求标准高,我国现有普通农户素质低、实力弱,难以达到。在人多地少的国情背景下推行大型规模化,会激化加大人地矛盾。大型规模化对农民从事种植养殖提高了门槛,设置了进入壁垒。为了规模化让多数农民被边缘化,这是人为制造新的不公平,是歧视性政策。在加工销售环节追求资本力量主导的规模化,对处在种养环节的农户,形成强大的垄断力量,让农户处于更加不利的弱势地位。过度追求规模化会导致产加销分离,造成我国农产品交易成本提高,致使我国农业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
实行中国特色的小型规模化,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需要重塑再造“农户、农合、农协”组织,形成微观、中观、宏观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农业组织体系,实现有分有合有实有虚的产业链一体化运作。
在微观层面,以小型规模化农户为微观经营主体。在农户中推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生产方式,农户用农家肥替代部分化肥,减少化肥使用量。在自家土地上种植饲草饲料,少用商品饲料,减少对进口大豆(粕)的依赖,能够化解国际因素造成的化肥与饲料涨价风险,降低种粮养畜生产成本。
在中观层面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各级政府采取“廉租厂”和“廉租店”方式,将加工销售环节商业资源做为“公共品”,提供给农民专业合作社使用。让农户分享到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
在宏观层面构建农产品协会或产业联盟,站在产业链高度和广度上进行产销协调,为农民专业化合作社提供组织化服务。以农产品协会为宏观经营主体,实现产加销一体化运营,能够降低市场不确定性造成的过高交易成本。中国特色生猪产业体系采取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方式;品种组合实行多元化,充分发挥本土化品种的特色优势;饲料来源多样化,充分利用农户自有饲料资源的低成本优势;产品形式以热鲜肉为主,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小型适度规模的生猪屠宰加工业,以区域目标市场为主实行地产地销。
美国的猪肉产品需要远涉重洋进入中国,无法采取热鲜肉产品形式,只能采取冷鲜肉或冷冻肉产品形式。冷鲜肉与热鲜肉属于两种生产方式,也需采取不同的销售形式。这一字的差异是美国猪肉进入中国的最大障碍。热鲜肉是宰杀后立即销售,往往是清晨宰杀后立即进入市场销售,中午就能端上消费者的餐桌。热鲜肉不需要排酸预冷加工环节,产销半径小,可以地产地销,产销可以化整为零地精准对接,因而节省运输冷藏费用。
因为没有库存不占用流动资金,是资源节约型生产销售方式,适合采取“农户+合作社”方式开展生产销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