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规模养猪业的发展,预防和控制口蹄疫在规模化猪场中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一项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我国加入WTO后,为扩大我国的肉类出口就必须使我国生产的肉类符合国际市场的卫生要求,为满足我国人民对优质绿色肉品的需求,这一使命非规模化猪场莫属。在现阶段首当其冲的任务,就是要有效控制疫病特别是口蹄疫对养猪生产和猪场经济效益的巨大破坏。
1.适合口蹄疫的消毒剂
1.1 适合在场内猪舍外环境中使用的消毒剂:
在传统使用的消毒剂中,氢氧化钠(苛性钠)能溶解蛋白质,水解蛋白质和核酸,使其酶系统受到破坏,对口蹄疫病毒呈现强大的杀灭力;甲醛能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对病原微生物具有强大的广谱杀灭作用;复合酚类消毒剂是近二十年来广泛使用的消毒剂,对口蹄疫病毒的杀灭作用在兰州兽医研究所等诸多单位的检测中都一再得到证明。但由于碱类和醛类消毒剂的强烈的腐蚀性和刺激性,不宜在猪舍内作载猪消毒用,只能作为猪舍外环境消毒和空栏后的消毒。
1.2 适合用于猪舍内载猪消毒的消毒剂:
目前最适合用于舍内消毒的消毒剂主要有有机酸类、卤素类和氧化剂类消毒剂。酸类离解出的氢离子可妨碍病原微生物的正常代谢而发挥消毒作用。
卤素类消毒剂如氯和碘的制剂能释放出氯和磺的化合物,氧化蛋白质的活性基团并与蛋白质的氨基结合而使其变性,从而使口蹄疫病毒被灭活。过氧乙酸是一种高效、速效、广谱的消毒剂,其突出的优点是其降解产物对环境无污染,在低温条件下对口蹄疫病毒依然具有强大的杀灭力,是值得在规模化猪场中推广使用的一种消毒剂。双链季铵盐类消毒剂一般认为对口蹄疫无杀灭作用,在防治口蹄疫时以不用为宜。
据兰州兽研所陈广印认为,常用消毒剂在对口蹄疫的消毒中,不论对口蹄疫有效的何种消毒剂,除消毒剂的使用浓度外,pH值是一个“有效和无效的主要因素”,酸性消毒剂和碱性消毒剂的pH值分别不能大于3和小于13,中性消毒剂如有机氯在消毒液中有效氯的浓度不能低于60ppm才具有较可靠的消毒效果。
2.口蹄疫的消毒技术
在规模化猪场由于每一猪群的密度十分巨大,猪舍在秋季至春季的口蹄疫高发季节里,又常常处于封闭状态,由此可以认为气源性感染可能是规模化猪场猪舍内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大量的经过系统免疫的猪只无法抵抗口蹄疫野毒的反复攻击而发病。因此只要有一头猪被感染发病,在猪场口蹄疫的暴发流行也就在所难免。
2.1 常规消毒技术的运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在规模化猪场防治口蹄疫的过程中,由于各种措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消毒成为应对口蹄疫的最有效的武器之一。必须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强化消毒,才有可能遏制口蹄疫进入猪场和控制其在场内流行。然而,目前在规模化猪场的消毒,所采用的方法一般是在猪舍外主干道及所有需要消毒的场所采用喷洒烧碱、福尔马林、菌毒灭等消毒剂,或在主干道及猪舍内走道地面撒布烧碱水或生石灰的方法消毒;在猪舍内主要使用喷洒式消毒技术,向猪舍地面和猪群喷洒氯、碘和复合酚类消毒剂。这种平面式消毒方法无疑在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的事实是,由于没有考虑到口蹄疫在规模化猪场内的传播特点,采用喷洒消毒时消毒溶液的雾滴直径通常在100-200μm左右,只能对被消毒对象的水平面具有消毒作用,对空气及环境的垂直面无法进行消毒,消毒的针对性不强,特别是不能阻断口蹄疫的气源性传播,致使口蹄疫在猪群中蔓延流行。
2.2 猪舍内超低容量雾化消毒技术及其在规模化猪场中的应用
(1)超低容量雾化消毒技术及其原理:
新型的消毒技术可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气雾消毒和超低容量雾化技术。
所谓气雾消毒是使用新型的喷雾器械将消毒剂以细小的微粒喷洒至空气中,形成消毒剂的气溶胶,从而对猪舍内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消毒。
气雾消毒效果与消毒剂形成的气雾离子直径有密切关系。有资料认为当雾滴直径减小一半时,单位面积的雾滴数约增加8倍,例如雾滴微粒为10μm和20μm时单位面积上的雾滴数分别为19000个/平方厘米和2350个/平方厘米,如果雾滴直径在100μm时则仅为19个/平方厘米;此外,雾滴的大小也对其在水平面和垂直面上的深积有极大影响,当雾滴直径减小一半时垂直面上的雾滴密度可增加1.5倍以上;而且由于微小雾滴在空气中的运动,也可沉附在养猪设备的腹侧面,由此可见气雾消毒在使用同样体积的消毒液时,对消毒对象的作用更彻底;为了对空气消毒,必须使雾滴在空气中滞留的时间尽可能地长,才能达到对空气的消毒,雾滴微粒为10μm和50μm、100μm时,雾滴的降落速度分别是0.3cm/秒、7.0cm/秒、26cm/秒,后二者的沉降速度分别为前者的35倍和80倍以上,有人认为如果将雾滴直径控制在1-5μm以内,对空气和猪舍内环境表面的消毒将更为彻底,并且可大大减少消毒剂的使用剂量。
雾化颗粒在空气中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与空气中携带病原微生物的颗粒碰撞融合在一起,从而杀灭其中的病原体;
除此而外,在密闭猪舍内口蹄疫通过呼吸器官感染的可能性较高,猪感染口蹄疫后病毒的复制部位在肺的深部,使用对猪只呼吸道刺激性较低的消毒剂如酚制剂、氯制剂、碘制剂的气雾,猪在吸入时对猪的呼吸道中病原微生物也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人医的研究表明通常60μm以上的粒子只能到达气管,2μm的粒子在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肺泡管沉积,小于2μm的粒子才能到在肺泡。还有报道认为,物化微粒直径大于10-25μm时滞留于动物的鼻腔、咽喉、气管内,在10-15μm是沉降于肺泡内。小于0.5μm的微粒明显表现为在呼吸道内的扩散作用。猪的呼吸器官与人的相似,如果在口蹄疫流行期在猪舍内使用这一技术,应可减少猪通过呼吸道感染口蹄疫的几率。
所谓超低容量雾化技术,是用于农田农作物病害药物防治和公共卫生中化学防治蚊蝇的一种新方法,是采用较低稀释度的化学药物进行雾化处理,在农业上用少于5L/公顷的液量喷洒称为超低容量雾化。这一技术在规模化猪场密闭猪舍中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工厂化猪舍小环境中的空气湿度应保持在70%-75%为宜,如果采用高稀释度的消毒剂喷洒,每平方米需用消毒液1公斤,将使舍内湿度达到90%以上,极不利于猪的生长发育。
目前一般舍内消毒药物的稀释度在1%-0.1%以上,如果将药物的稀释度降低到1∶1或2∶1,不仅可减少消毒者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不会增加舍内湿度,由于并未增加药物的总用量,不会增大药物对猪的毒性,也不会增加消毒的成本。如果在猪场中将这上述两项技术联合运用,无疑对防治口蹄疫的发生与流行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超低容量雾化技术在口蹄疫消毒中的应用:
在使用超低容量雾化技术时,应购置气雾发生器或电动超低容量喷雾装置,也可用机动喷雾器,但应将普通喷头换为弥雾喷头;计算需消毒猪舍的容积,确定在常规喷雾时需要使用的消毒药物的剂量,然后按药物/水的比例为1/1或2/1的比例稀释,将稀释的消毒液装入消毒器械中即可开始消毒,喷雾时应尽可能地将消毒液向舍内空气喷出,观察雾滴的大小和其降落的状况,调整流量使雾滴达到需要的细度。在口蹄疫多发、高发季节,依据疫情的发展可按每周一至数次或每日一至数次来进行舍内的载猪消毒。
(3)超低容量雾化技术在其他方面的用途
本技术在规模化猪场可用于疾病的治疗,特别是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我们应用自配药物结合这一技术对二万余头猪进行的呼吸道疾病的控制效果甚好;在国内外还应用这一技术进行杀灭蚊、蝇和进行动物的气雾免疫,都显示这一新技术在规模化猪场的防疫中将会有非常良好的前景。
常用于对口蹄疫的消毒剂一览表
品名 |
类别 |
常用浓度 |
PH值 |
适宜温度 |
使用方法 |
氢氧化钠(钾) |
碱 |
1—5% |
≥13 |
≥22℃ |
舍外环境喷雾 |
福尔马林 |
醛 |
5—10% 15—40ppm |
6 |
≥15℃ |
舍外环境喷雾,空舍熏蒸 |
二氯异氰尿酸钠 |
卤素 |
1︰800 |
6 |
≥0℃ |
舍内带猪喷雾,消毒池,车辆,过道环境消毒 |
消毒威 |
有机氯 |
二氧化氯 (速灭5号) |
氧化剂 |
A5g+Btg/m3 1︰1500 |
|
≥0℃ |
空舍熏蒸 带猪喷雾消毒 |
复合酚 (菌毒灭) |
酚 |
1︰300 |
<3 |
≥0℃ |
舍内带猪喷雾,消毒池,车辆,过道环境消毒 |
络合碘(强效典) |
卤素 |
1︰500 |
3 |
≥0℃ |
舍内带猪喷雾消毒 |
过氧乙酸 |
氧化剂 |
0.1-0.05% 1—2g/m3 |
3 |
≥0℃ |
带猪喷雾消毒 空舍熏蒸 |
3.猪场口蹄疫消毒剂及消毒规程
3.1生产人员的消毒(包括进入生产区的来访人员)
员工和访客进入生产区必须更衣消毒沐浴,或更换一次性的工作服,换胶鞋后通过脚踏消毒池才能进入生产区。
消毒池消毒剂:1:200-2000(2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或1:2000-4000(戊二醛、葵甲溴铵溶液)。
3.1.1采用沐浴消毒方式时,进场人员应在更衣室内脱去衣物,全身淋浴后,换穿场内专用工作衣、鞋进入生产区内。
3.1.2采用更衣消毒方式时,进场人员应在更衣室内穿罩工作服, 更换场内专用工作鞋,双手在消毒池(盆)内浸泡消毒后,经消毒后,经消毒通道进入生产区内。工作服、鞋用完后可悬挂于更衣室内,开启紫外线灯,照射2小时消毒,也可用福尔马林熏蒸法消毒,以备下次再用。工作服、鞋应定期洗干净,清洗干净后可用消毒剂浸泡消毒。
工作人员洗手消毒剂和工作服消毒剂为:1:1000(葵甲溴铵溶液)。
3.2 场区消毒
3.2.1生产区入口消毒池:
1:200-2000(2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或1:2000-4000(戊二醛、葵甲溴铵溶液),每天添加1-2次消毒剂,7天更换一次。两种消毒剂1-2月互换一次。
3.2.2生产区内主干道、空地
应该每天都清扫,每周使用1:1000(葵甲溴铵溶液)或1:1000(复方戊二醛溶液)消毒1-2次。场外有疫情威胁时,可提高消毒剂的浓度,增加消毒次数。场内局部发生疫情时,对有疫情猪舍外的道路可铺垫麻袋或装锯末编织袋,在其上泼洒消毒剂并保持其湿润。
3.2.3排污沟:
定期将排污沟中污物、杂物等清楚通顺干净,并用高压水枪冲洗,每周用1:200-2000(2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至少消毒一次。
3.2.4赶猪通道、装猪台:
应于每次使用后立即清扫、冲洗并喷洒消毒剂。称重地磅必须在清扫后以拖布蘸取1:2000-4000(戊二醛、葵甲溴铵溶液)进行擦拭消毒。
3.2.5粪便运输专用道路:
应在每日使用后立即清扫干净,定期(每周或每二周一次)消毒,贮粪地(场)应定期清理并用1:200-2000(2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消毒。发生疫情猪舍应暂停外运粪便,将粪便堆积在舍外运动场(或空地)上,并消毒。
3.3猪舍卫生消毒操作规范
3.3.1预防消毒:
平时每日进行的,为保持猪舍清洁卫生,降低舍内病原体密度,预防猪群中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的一项常规性防疫措施。方法是每日上、下午对猪舍地面、道路各清扫一次,将收集的粪便、饲料残渣、垫草等运往贮粪场集中处理,同时清洗食槽,排污沟。每日或每周用消毒剂喷洒地面、墙面走道消毒。在场外疫情严重时应酌情增加消毒次数和提高消毒剂使用浓度。
3.3.2局部消毒;
采用传统养猪工艺、非全进全出生产方式,对断奶后、转群后或出售猪只后空出的栏可用本法消毒。将栏内清扫干净,高压水冲洗,向地面、墙壁、食槽、水槽泼洒消毒剂消毒数小时后,以清水洗净消毒液,干燥后即可进猪。
对实行常年分散分娩的猪场,在采用上述方法消毒后,母猪进栏时应对其躯体喷雾消毒。临产前将猪栏清扫干净,开始分娩时以消毒液(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等)擦洗其躯、阴部、乳房,铺上干净垫草,候其分娩。
3.3.3定期消毒:
采用工厂分段式养猪工艺,全进全出生产方式时,对各立的养猪单元,由于其封闭性较好,对环境控制的要求更高,其消毒则更为严格。
通常的作法是,在该单元空出后,彻底清扫,冲洗栏舍,对猪床、床下排污沟、地面及墙壁、保温箱、保温板、天花板、饲槽等应仔细地洗净粪污,不留死角,在喷洒消毒液作用数小时后洗净。在尚未干燥时,即关闭门窗进行熏蒸,24小时后通风换气。必要时也可用火焰消毒。至少干燥7天方可进猪。
有条件的场于进猪前应对消毒效率以检查,不合格时应再进行消毒一次。进猪时应在单元外对猪进行一次消毒后方可令其上床。这种猪舍由于洁净度较高,饲养员进入单元时应消毒更衣、洗手后才可与猪只接触。其它人员一般不得进入。
产房消毒:产仔前10天全舍进行一次大消毒(未进行全进全出的应对房圈或高床分娩栏消毒)。所有的猪栏、运动场都要彻底清除粪便及污物。产房地面、栏杆、饲槽、引水器、保暖设备等要维修好,走道和猪栏要彻底清扫,然后用高压水冲刷走道、猪栏和墙壁,待干燥后用福尔马林熏蒸2小时,再用消毒剂仔细喷洒消毒(或用喷灯火焰喷射消毒),24小时后,再用高压水冲洗干净,墙壁用20%石灰乳粉刷。如果产房潮湿,应注意通风,并向地面撒布石灰,保持产房干燥。
3.3.4终末消毒(大消毒):
疫病大面积发生和流行后,最后一头患猪死亡、扑杀、转移出场或痊愈,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无新病例发生时,在全场施行全面彻底消毒。应掌握的原则是先消毒未发病区,后消毒发病区;先消毒猪舍外,后消毒猪舍内。猪舍外环境消毒应在进行了大扫除,清理场地后进行,垫草、粪便、垃圾等应予以焚烧,水泥表面泼洒消毒剂,必要时对病猪曾接触的泥土地面也须用有效消毒剂消毒。舍内消毒则可按前述程序进行,必要时可适当提高消毒剂使用浓度。
3.4猪舍内的空气消毒
对猪舍进行喷雾消毒,有助于降低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爆发时的交叉感染,这对断奶舍、后备猪舍和育成猪舍特别重要。在封闭程度较高、饲养密度较大、载猪条件下的猪舍内空气的消毒可采用刺激性较低、杀灭力较强的消毒剂进行气雾消毒。使用气雾发生器将药物向猪舍内空气喷出,以气溶胶形式悬浮于空气中。正常时间每周消毒1-2次,在呼吸道疾病及气源性传播疾病较严重的场可每天消毒1次。常用的空气消毒剂为:1:2000-4000(戊二醛、葵甲溴铵溶液)和1:200(过硫酸氢钾复合物)。
3.5饮水消毒:
在使用江河、湖塘水作饮用水源又未进行过滤净化时,可使用氯制剂、有机酸制剂等通过定量加药器加入水中对其消毒。在腹泻性疾病多发场尤应采用。常用的饮水消毒剂为:1:5000-6060(2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或1:2500-3500(碘酸混合溶液),且视水质的不同,消毒剂的稀释倍数应作相应的调整。
3.6其他常规消毒
3.6.1病死猪剖检时的消毒:
对病死因不明猪只剖检应在剖检室内或场外规定场所进行,运送猪尸体防止其对环境的污染。剖检开始前应使用1:500(戊二醛溶液)或用1:1000(2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对猪尸消毒洗消毒。剖检完毕后对病、死猪尸体应按规定处置,如:掩埋、焚烧、化制或发酵。参加剖检的所有人员均应使用1:1500(葵甲溴铵溶液)消毒双手,剖检器械应用1:1500(戊二醛、葵甲溴铵溶液)浸泡消毒,所采集病料应妥善保管,勿使其造成污染,剖检场地应用1:500-1000(20%二氯异氰尿酸钠粉)泼洒清洗。
3.6.2猪体消毒:
可定期使用1:500-1000(5%聚维酮碘溶液)对猪体表实行喷雾消毒。夏季可结合防暑降温的喷雾系统对猪群实施消毒,冬季为降低舍内湿度可使用超低容量法用低稀释度的(5%聚维酮碘溶液)对猪群消毒。
仔猪断脐、断尾、剪牙、剪耳号及猪体外伤等的创伤伤品均应酌情使用1:500-1000(碘酸混合溶液)或1:50(5%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
3.6.3医疗器械消毒:
注射器、针头等应采用煮沸消毒法。消毒时金属注射器应拆卸开,玻璃注射器应将内芯抽出,用纱布包裹后煮沸30分钟,自然冷却再行装配使用。体温计应在每次用后应立即用洒精棉擦拭干净。刀、剪等器械用后洗净放入1:1500-3000(戊二醛、葵甲溴铵溶液)或1:1000(戊二醛溶液)浸泡消毒。
3.6.4粪便及污水消毒:
粪便多采用堆储发酵法达到消毒目的,有条件的可采用发酵塔将粪便加工成有机复混肥。粪污水多可采用沉淀池分级沉淀发酵法将其中大部分固形物分离,沉淀后的水再经生物发酵可用于农田灌溉及鱼塘养鱼,有条件的可采用固液分离机将粪污水中的固形物分离用于制造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