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密螺旋体感染引发猪黑痢或黏液出血性下痢
猪血痢是由猪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特有的肠道传染病,又叫黑痢或黏液出血性下痢。临床上以消瘦、腹泻,黏液性或黏液出血性下痢为特征。剖检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结肠和盲肠炎。虽然死亡率不高,但其发病快,致病率很高。
(注:而钩端螺旋体则往往引起血尿。)
一、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7-8d。新发病时,常呈急性经过,后逐渐转为亚急性和慢性。
最急性型:见于流行初期,病猪死亡率高,个别无症状表现,突然死亡。多数病例厌食,剧烈下痢,由黄灰色软粪变为水泻,并内含黏液和血液或血块。体温升高到40 ℃~40.5 ℃,随病程的发展,粪便中混有黏膜或纤维素渗出物的碎片,味腥臭。病猪精神沉郁,排便失禁,弓腰,腹痛,呈高度脱水状,往往在抽搐状态下死亡。病程12-24h。
急性型:多见于流行的初、中期,病初排软便或稀便,随即变为水泻,继而粪便中含有大量半透明的黏液,粪便为油胎样或胶冻状,呈棕色、红色或黑色。多数粪便中含有血液和血凝块、脱落的黏膜组织碎片,有的病猪呈高度脱水状态,虚弱,全身战栗,死亡;有的转为慢性,病程7-10d。
亚急性和慢性型:多见于流行的中后期,亚急性病程为2-3周,慢性型为4周。反复出现时轻时重的黏液性出血性下痢,粪便呈黑色(黑痢)。病猪食欲正常或减少,进行性消瘦,贫血、生长迟缓。有的呈恶病质状态。部分康复猪还可复发。
二、诊断要点:
发病特点:自然情况下,只有猪发病,各种年龄、品种的猪都可感染,但主要侵害2-3月龄的仔猪,小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大猪高,病猪及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通常经过猪群调动和买卖猪只扩散病源,带菌猪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不易发病,当出现了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不利因素,如营养不足、缺乏维生素、应激因素时,便可诱发本病。
临诊症状:最常见的病状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一般是先拉软粪,后渐变为黄色稀粪,内混黏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粪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黏液、出血块及脓性分泌物,并混有黏液及纤维伪膜。病猪精神不振、厌食、喜饮水、拱背、脱水、腹部卷缩、行走摇摆、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乱无光,迅速消瘦,后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起立无力,极度衰弱死亡。
有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或坏死性盲肠和结肠炎等病理学特征。
三、预防: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净化养猪场,对曾发生过痢疾的猪场进行彻底消毒,并空圈2-3个月,经严格检疫,确认无此病方能进猪;不到疫区引猪,新引进的猪需隔离15d后才能进舍;及时隔离病猪,凡出现腹泻、不食者应及时隔离治疗。
治疗:肌肉注射痢菌净、二甲硝咪唑、林可霉素,每日2次,连用3-5d;如系带菌猪,可在饲料中加入氟苯尼考,按200g/t饲料或每1000kg饲料加痢菌净50g,连用7d。如有条件,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K3,以利病猪康复,,或使用补液盐补充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