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猪瘟
猪瘟是一种致死率高、危害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受到各养猪国家的关注。我国对猪瘟的防制工作十分重视,并提出当前应采取以免疫接种为重点的综合性防制措施。近年来典型猪瘟显然不多见了,但在一些地区和猪场却出现了一种非典型猪瘟。由于其缺乏猪瘟的典型症状和病变,易被人们误诊,以至滥用药物,盲目治疗,既增加了药费的支出,又贻误了防制时机,给猪场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就非典型猪瘟的临床诊断、病因分析和防制措施等问题,作简要的介绍和探讨。
1 非典型猪瘟的表现形式
1.1 繁殖障碍型猪瘟
主要发生于生产母猪,其本身呈隐性感染,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能通过垂直传播危害下一代,导致胚胎死亡和仔猪的成活率下降[1,2]。根据感染仔猪日龄的不同可分为2种类型:
带毒母猪综合征:感染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病毒能通过胎盘屏障传给不同时期的胚胎,产出木乃伊胎、死胎和弱仔。有的仔猪出生后就表现精神沉郁、震颤、间歇性腹泻;有的发生呕吐和运动失调,皮肤出现出血斑块,皮下水肿等症状。病仔猪常在2~3 d内死亡,致死率很高。这种病例一般不发生水平传播,发病率的高低,与带毒母猪的多寡有关[3]。
本病的剖检病变与典型猪瘟有相似之处,但病变程度较轻。典型病变出现的概率较少,如在咽喉、肾、膀胱粘膜等处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小点,淋巴结出血、充血和水肿,胃肠道有出血性炎症。
晚期侵袭性猪瘟:指感染隐性猪瘟的母猪所产的仔猪。这种仔猪出生后的一段时期内表现健康,在哺乳期内生长良好,一旦断奶后,仔猪即连续出现病状。表现体温升高到41℃左右,厌食。特征性的症状是顽固性腹泻,粪便由褐色变成黄色。后期由于肛门失禁,粪便沿着后腿淌下,恶臭异常。病猪迅速消瘦,腹下部及耳根皮肤呈紫红色郁血。治疗无效,病程1周左右,以死亡而告终[4]。
剖检的主要病变是胃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充血、出血,大肠段有溃疡,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仅有部分病例(约占1/10)的肾、膀胱粘膜呈现小点出血。
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初次怀疑本病时,必须依赖于实验室检查后才能确诊。无论是隐性感染的母猪,还是其所产的带毒仔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血清中猪瘟抗体的效价低于保护值。同时带毒猪对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很弱,虽经多次接种猪瘟疫苗,其抗体效价仍不能上升到应有的水平。此外还可用Dot-ELISA法等实验手段,从病死仔猪的脾、淋巴结等脏器中,可检出或分离到猪瘟病原。
1.2 慢性(温和型)猪瘟
见于猪瘟流行的老疫区或流行后期的幸存病猪,也可能发生在猪瘟免疫接种制度不健全的农村散养猪。本病主要经水平传播,各种日龄的猪都可感染,但以青年猪和肥育猪较为多见。病程长达1~2个月,病情发展缓慢,呈散发流行,在一个地区或猪场内不易断根。病猪的体温稽留在40℃左右,症状时轻时重,食欲时好时坏,粪便时干时稀。病程较长者,皮肤出现淤血斑和坏死块,以腹下部为多见。有时也出现紫耳朵、干尾巴、紫斑蹄。据报道,这种病猪的皮肤一旦破损或扎针后,局部淌血不止,即血液凝固不良,也是本病的特征之一。病猪日益消瘦,日龄越小,病死率越高。部分肥猪经1~2个月后可能耐过,但失去经济价值[5~7,10]。
慢性猪瘟的主要病变与典型猪瘟接近,但较为轻微,如淋巴结呈轻度出血或只有水肿现象。肾、喉及膀胱粘膜有少量出血点,脾稍肿、边缘有1~2处小梗死灶。回盲瓣肠段可出现溃疡、坏死,但难得见到扣状溃疡的病变。用多种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可查出猪瘟抗原。
2 病因分析
非典型猪瘟表现的形式有多种,发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如何解释,众说纷纭,现将几种病因的分析综合于下以供参考。
2.1 母猪在怀孕期接种猪瘟活苗
研究表明猪的胎盘屏障可阻挡抗猪瘟母源抗体通过,但猪瘟病毒则可能穿过胎盘屏障感染胎儿,引起胎儿持续感染猪瘟。这种病猪对猪瘟疫苗接种所产生免疫学耐性,是繁殖障碍型猪瘟的病因之一[1]。
2.2 猪瘟病毒毒力的变异
目前认为猪瘟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但致病力有强弱之分。有人从慢性猪瘟病例中分离出低毒力的毒株,并将这种毒株连续通过8代易感猪体后,则可使毒力恢复到强毒。这一现象可以说明,猪瘟病毒与只有部分免疫力的猪体相互作用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然而也不排除猪瘟病毒在免疫的压力下改变其毒力和抗原的某些特性的可能[6,12]。
2.3 感染牛粘膜病(牛病毒性腹泻)病毒
猪瘟病毒与牛粘膜病病毒具有共同的抗原,猪能自然感染这种病毒。用这种病毒的抗血清与猪瘟病毒株作中和试验,可将猪瘟病毒分为B、H 2群。B群能被牛粘膜病病毒的抗血清中和,为弱毒株,可引起慢性猪瘟。H群为强毒株,不能被中和,以牛粘膜病病毒免疫的猪,能抵抗B群病毒的攻击,但对H群的攻击则无保护力[6,7,11]。
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的一些地区牛群中,查出牛粘膜病毒抗体的比例较高,可以推测其病原感染猪的机遇可能是存在的。
2.4 猪体免疫功能下降
影响免疫功能的因素很多,如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传染病都能损害免疫器官;滥用某些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素及磺胺类等药物,以及长期或大量饲喂霉变饲料、管理不良、环境污染等因素,都能导致猪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对疫苗的应答能力减弱,对疾病的易感性增加[8,9,13]。
2.5 猪瘟免疫空白或免疫失败
有的地区对猪瘟的防疫工作还不够重视,免疫接种的密度不高,漏防、遗防的猪只较多。此外,有的猪瘟疫苗质量较低,效价不高;免疫剂量不足;运输保存不当;使用方法不对;免疫程序不合理等因素均可导致免疫空白或失败。
3 防制措施
针对非典型猪瘟的特点,归纳以下几点主要防制措施:
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使兽医防疫、检疫,特别是防制猪瘟工作走向法制管理的轨道。
②重视猪瘟的抗体检测:开展猪瘟的抗体检测,不仅可了解免疫的效果和疫苗的质量,还可及时检出低抗体的病猪,淘汰隐性感染的母猪。通过免疫检测,还能为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可靠的依据。目前检测猪瘟抗体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ELISA法和间接血凝法等。
③规范免疫接种操作规程,建立合理的免疫程序。为避免猪瘟免疫接种技术上的失误,特别是规模化猪场,应该规范免疫接种的操作规程。至于免疫程序,各猪场应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在此我们提供一个许多猪场采用的猪瘟免疫程序,供参考。
20~25日龄: 猪瘟活苗 首免
60~70日龄: 猪瘟活苗 二免
200~220日龄:猪瘟活苗(限种猪) 三免
种用成年公猪每年补防2次。经产母猪在断奶时或配种前补防1次。
④应急措施。一旦确诊为非典型猪瘟,应查明病因,分析传染来源,封锁病猪场,扑杀病猪并焚烧后深埋,作无害处理。对可疑病猪就地隔离观察,凡被病猪污染的猪舍、环境、用具等都要进行彻底消毒。对假定健康猪以及在疫区受威胁区的猪,都要用倍量的猪瘟活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
吴增坚(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210095)
杨奎(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 21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