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强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养殖技术顾问 黄海坤
2013年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业遭受历史罕见的“EMS”和偷死病,虾农亏损惨重。据调查,广西、海南、珠三角、湛江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气候反常和病害频发的影响,发病率和排塘率都在80%以上。今年3、4月,广东的一些沿海地区,南美白对虾的“EMS”又卷土重来,出现严重的排塘现象,排塘率不次于去年早造。
一、病害特征
近几年,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除了偷死的现象,还有一种快速死亡的症状在蔓延,在投苗后一个月时间就开始大量死亡,绝大多数有空肠、空胃,肝脏明显萎缩现象,有关部门称为“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即(EMS)。这种病害的特点,通常表现为放苗后7—30天,死亡速度非常快,一旦发生,对虾3—5天内全部死亡。这完全有别于以前发现的病毒病和细胞病。对虾偷死病(肝胰腺坏死病,常常发生在养殖50天以后,特别除肝胰脏坏死外,常发生于高密度养殖环节和相对比较高温地区。
二、主要病因
对于对虾偷死病的致病原因,众说纷纭。有的对虾专家把矛头直接指向虾苗,认为是不健康亲虾产生不健康的虾苗造成虾抗逆性下降;美国亚利那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爆发EMS的元凶是副溶血弧菌;有的专家认为是急性中毒或者是藻类中毒;还有人认为水质环境污染、气候反常等造成病害爆发。目前虾病爆发的主要原因,专家、科研部门没有定论,社会上却莫衷一是,更没有很好的破解之道。养虾成功的虾农认为是天气加运气,运气就是选了好苗。
一般来说,虾病爆发有以下主要原因:
(一)虾苗质量差
2013年对虾养殖种苗全线出问题,无论是一代、二代苗还是普通苗都出现问题。今年早造又出现放苗3—7天就全部发病排掉,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个养殖户,一个地区的个案,而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现象,有些养殖户多次投苗都不成功,大多数养殖户都遇到排塘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一是种质退化。亲虾大部分依靠进口,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每年不得向国外引进亲虾,受制于人,形成“引进—退化—引进”的牵制循环,种苗无竞争力;二是虾苗质量差。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虾苗场为了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亲虾被无节制地多次产卵,甚至从养殖池中挑选同一代,同一批养殖虾做亲虾,或者使用“过期亲虾”进行繁殖,导致幼体先天性不足,抗应激能力差,养殖过程病害易发;另一面虾苗本身就带弧菌再长期用高浓度抗生素来抑制致病菌,正是弧菌产生高耐药性本领的根源,副溶血弧菌成了“超级细菌”。带菌的虾苗在盐度较高的虾池投放后6至7天就发病,即使不全部死掉也长不大;三是一些种苗场设施简陋,技术力量薄弱,操作不规范,生产过程不按标准进行并且没有严格把控虾苗质量检测,不规模的育苗方法和急功近利的质量管理,生产出质量差的虾苗提供给养殖户导致养殖失败。
(二)弧菌超标
近几年来,华南地区的对虾养殖处处体现空肠、空胃偷死身影,可谓“魅影重重”。国内外的科研人员、企业、养殖一线业者无不在探索发病的根本原因,虽最终的原因没有得到确立,但有些专家认为,新兴的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爆发与弧菌有关。从病情上看,全部由海水来养殖的地区受灾严重;从病程上看,呈现发病范围广、速度快、发病季节不明显的特点;从症状上看,多表现为空肠、空胃、肝胰脏严重萎缩等症状。
对虾养殖中,取虾苗和虾塘水体在培养基上进行检测,菌落呈现黄色的是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蓝绿色为副溶血弧菌。虾苗幼体菌血症、对虾红体病、白斑病主要病原菌是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虾苗荧光病的菌原之一为哈维氏弧菌。笔者多次对虾苗、水体进行检测跟踪,黄色弧菌和绿色弧菌都严重超标。投放带弧菌的虾苗,引进污水、富营养化的水体养虾,碰上阴雨天气、时冷时热交替出现将导致光照、水温、盐度、透明度、PH值、溶氧变化大,水色变化快潜在对虾体内的弧菌得到大规模的繁殖和复制,加速了弧菌的传播和流行,必将给对虾养殖构成严重威胁。
1、哈维氏弧菌。哈维氏弧菌是发光的海洋细菌,它是最近10多年才被认识到的水产养殖动物的重要病菌。取虾苗在培养基上进行检测呈现黄色,虾苗的荧光病的菌原之一为哈维氏弧菌。哈维氏弧菌的主要致病机理:主要包括吸附和侵入宿主组织,从宿主中摄取大量的铁元素,通过分泌溶血素、蛋白酶、磷脂酶及脂多糖损伤宿主的组织器官等。
感染哈维氏弧菌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发病初期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游于水中的中下层,糠虾及仔虾弹跳无力,摄食减少或不摄食,身体发白,频死或死亡的幼体会发荧光。成体发病先是头胸部、腹部的腹面发荧光,严重时全身发光。育苗场中最常见,尤其到了仔虾阶段。
2、溶藻弧菌。属于弧菌种,为嗜盐嗜温兼厌氧性海生弧菌,多发生在夏季,在水温25℃—32℃容易流行,是鱼、虾、贝等海水养殖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在培养基上进行检测呈现黄色,虾苗的幼体菌血病,对虾的红体病,白斑病主要原菌是溶藻弧菌和副溶血弧菌引起的。
溶藻弧菌的致病机理:主要取决于宿主,宿主所在的环境,菌本身之间的关系,致病过程包括粘附、侵袭、体内增殖及产生毒素一系列过程。致病作用主要通过在其侵袭和增殖过程中对机体造成的细胞核组织损伤以及其代谢产物,毒素干扰和破坏机体的局部或全身的正常新陈代谢或机能而造成。
3、副溶血弧菌。副溶血弧菌又称嗜盐菌,在培养基上菌落呈现绿色,该菌在含2%—4%的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比较适宜,适宜的生长条件温度为37℃,酸碱度为7.4—8。淡水中存活一般不超过2天,在海水中可存活47天。副溶血弧菌分布极广,主要生活在海水和鱼虾、贝壳甲壳动物中,通常引起胃肠感染,也可以引起肠道外感染,近几年来,南美白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病原主要是副溶血弧菌,在对虾养殖中,多发病于虾苗放养7—30天,患病对虾体色呈白浊微红,多数肝胰脏肿大,质地松软,颜色呈淡白或淡黄色,部分患病对虾的肝胰脏明显萎缩。对虾发病期间,通常在池塘水在缓慢流动或趴伏于池塘边坡上,失去食欲,空肠空胃,该病病情发展十分迅速,死亡率和排塘率极高,从发病少量到排塘,时间最短仅2—3天。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理:(1)副溶血弧菌产生溶血毒素。溶血毒素具有直接溶血性,可使对虾多种细胞发生溶血,溶解对虾血液、细胞致死;(2)副溶血弧菌有肠毒素作用,造致对虾消化道组织损伤,回肠糜烂,胃粘膜炎,甚至肝胰脏、消化功能紊乱;(3)副溶血弧菌产生脲酶,使对虾肠液积聚产生肠道积水,严重者可能出现拉白便现象;(4)副溶血弧菌的胞外产物可使对虾免疫力明显下降,生长速度慢,以致易引发其他多种疾病。
(三)藻毒素危害。
养殖水体中的蓝藻、甲藻能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蓝藻体内含有一种抗胰蛋白酶的物质,鱼虾和其他动物摄食后,难以消化,还产生毒副作用;蓝藻中的鱼腥藻(项圈藻)可快速产生致死因子,破坏养殖对象的腮组织,干扰其所除代谢的正常进行,麻痹神经使其死亡;特别是蓝藻中的微囊藻,大量死亡时产生蓝藻毒素,大量羟胺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物质,严重破坏养殖水体,直接危害养殖动物;另外,死亡的蓝藻释放大量有机质,散发臭味,刺激了化能异养细菌的滋生,其中大部分化能异养细菌对水产养殖动物来说并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从而进一步导致继发感染细菌性疾病发生。
海水中引起赤潮的浮游生物有一百多种,其中甲藻类最常见的赤潮生物:如夜光藻,裸甲藻和多甲藻。这些藻类能分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毒害和杀死海水中的动植物,虾池里的甲藻大量繁殖,可堵塞鱼虾的呼吸器官,使鱼虾呼吸和滤食活动受损,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有害藻倒藻死亡,残骸在池塘中氧化分解,消耗大量的溶解氧,从而造成鱼虾缺氧死。
(四)水质污染
第一、多年来,由于管理缺乏统一规则,各地的养殖废水及病死动物污染过水体却直接排到自然海区,养殖水源普遍受到病源体的污染,使得养殖病害迅速传播和流行,弧菌和有害藻大量爆发。
第二、一直以来,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都直接或间接地排入自然水域中,致使自然水域生物群落结构异常,营养物质转化平衡被打破,养殖水源富营养化严重,新生病原生物大量发生,引发新旧疾病流行危害。
第三、养殖密度的增加导致水质状况日渐恶化。由于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受到利益驱使,养殖者在追求最大产出的同时,不断增加养殖密度,造成了养殖动物代谢和残余饲料的积累过多,削弱了养殖水体自身的净化和能力,引发养殖水体水质和底质的日益恶化,氨氮和亚硝酸盐偏高,溶解氧下降,水体环境正常的生化反应功能受阻,使得养殖动物机体组织缺氧,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减慢,抗病能力下降,导致疾病频发和流行。
三、防治措施
养虾关键是思路要正确要清晰,只有这样才能驾驭养虾局面,才能朝着正确的目标去操作,不断改进提高。思路是什么?“选苗是基础、水质是关键,溶氧是中心,细节管理决定成败”,我们必须按照这个思路去养虾。
(一)选择健壮虾苗。优质虾苗是养虾成功的基础,养好一造虾,50%是好苗,因此要严格抓好进苗关。
1、要选择携带弧菌数量在安全范围内的虾苗放养,有行业专家分析和养殖者证实,对虾早期死亡综合症的病原体来源于对虾育苗场,带弧菌超标的虾苗,随虾苗进入养殖池塘,在盐度较高的池塘放苗后6—7天就发病,最长不超过20天就全部排掉。因此虾农选虾苗前,先用弧菌培养基检测虾苗体内弧菌是否超标,要特别注意选择健壮不带弧菌的虾苗放养。
2、选择大小均匀、逆水游泳力强、附壁率高、腹节肌肉饱满透明、外观漂亮、没有异常颜色、对淡水适应性强的健壮虾苗。
3、最好选择进口一代优质苗。
4、选择有较大规模,技术力量强,质量过硬,信誉度好。经检测不带病毒的虾苗场虾苗,切莫贪图便宜,随便进苗。
5、选择不用高温促苗和抗生素培育的苗。
6、选择孵化培育到0.5公分后移池标粗到0.8-1公分的健康苗。虾苗购进后,要集中标粗后进行分塘放养。在标粗期间,断奶料最好购买该进苗场的配合微粒子饲料或虾片,以满足营养和适口性。
(二)加强水质管理。水质具有两重性,恶劣的水质是导致养虾应激和发生病害的主要原因,而良好的水质则是养虾成功的保证。养虾成功率低,意味着养虾越来越难养,同时说明现在养虾对水质的要求比以往更高。在水质管理上,我们要明确“养虾=养水=养藻=保氧=成功”这样一个思路。
1、养虾是养水。管好一池水,为对虾创造一个适合的生活环境,是养虾成功的保证。养水是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养虾的全过程,也涉及到与养水有关的的方方面面。整个养水的程序可以概括为:清塘是养水的基础;进水和消毒,沉淀、解毒是养水的开始;施肥、放有益菌、增氧、保水、调水是养水的全面进入的工作,养水是一台不停的机器,一直运转到收虾结束,每个环节出现受阻都会造成水体循环受阻,造成生态不平衡。
(1)养水要从清塘抓起。养水先养底,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质,所以养水要从基础抓起,从清塘抓起。
(2)养虾用水要经过严格沉淀、过滤与消毒
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高密度养殖导致的水质状况日渐恶化,造成养水失败,可能会疾病不断发生,养殖中途夭折。因此要采取一系列严格的水质净化处理,养虾才有成功保障。
2、养水就是培好藻。水质就是水色,良好的水色(包括黄褐色、褐色、黄绿色、绿色)具有“肥、活、嫩、爽”四大特色,要达到这样良好的水色,关键是培好藻。如何才能培养出理想的藻相水色呢?应针对影响藻类生长繁殖的生态因子,主要包括光照、温度、营养盐、盐度、酸碱度、微量元素和生物因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肥水要选择有阳光的天气,温度太低,阳光太弱的阴雨天,藻类生长缓慢。因此,必须密切关注天气的变化,选择连续的晴天来肥水,对于新开发的池塘、沙底塘、水瘦塘,可采用发酵过的有机肥与无机肥结合全池泼洒。
3、保持培菌与养藻平衡。水质的好坏,好水质稳定时间的长和短,取决于菌相与藻相是否平衡。菌相与藻相共生于水体中,水体缺菌相,水质不稳定,水体缺藻相,水体易泛浊,所以养一池好的水就必须适时地定向培菌养藻。要想水色藻平衡稳定,重点是防止倒藻和藻类老化。藻相稳定是水质稳定的标态,但没有菌相的稳定也没有藻相稳定,增氧机则是藻相、菌相能够保持平衡稳定的保障。在养水这个系统工程中,藻相、菌相、增氧机是互相配合的。养水要从早期抓起,肥水就一定要开增氧机,高密度养殖从放苗第二天起就要开增氧机,不能疏忽和忘记。
4、增加碳源、满足藻类营养
碳源是微生物生长一类营养物,是含碳化合物,能为微生物提供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常用的碳源有糖类,有机酸、淀粉。
碳源对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作用主要为提供细胞的碳架和合成物的碳架,提供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为微生物或细胞正常生长分裂提供物质基础。在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碳源主要是蔗糖和葡萄糖。
5、施用有益菌调节水质
随着生态养殖技术的日益成熟,正确合理地使用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活菌制剂,能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去除水体中的硫化氢和亚硝酸盐、改善池塘底泥、底质,稳定水体中的PH值,加快水体中的能量和物质循环;合理地使用活菌制剂可净化水质,促进生长,防止疾病,提高水产动物的成活率。目前使用活菌制剂已成为控制水体中氨氮的最主要措施之一。用“强微虾偷乐”拌料内服,用“强微水精翠”外用调节水质,两者结合进行黄金搭档坚持使用,对对虾的“EMS”和偷死病有特殊疗效。同时强烈建议坚持使用强微“鱼虾增食应激爽”以1%添加于虾料中使用,不仅可以增加采食量,且没有因为增加采食后的副作用,预防肠炎,和增强免疫力效果都是非常好,对辅助治疗虾的偷死病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有益菌的使用量应从虾塘的实际情况出发,有的多放,有的少放。养殖密度大污染大,溶氧高,水质好底质好的吃料正常的多放,反之溶氧低,水质差,吃料明显减少的应该少量多次放,勤放少放,循序渐进逐步改善。对虾脱壳期间,由于耗氧大这个时间绝不能投放好氧的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严重的好氧菌,溶氧低的情况更不能投放。一亩养殖水体投入多少的活菌才能达到既经济又有效呢,实践经验证明,一般每次投放菌数在1000-5000亿比较好。
三、保持充足的溶解氧养虾才有希望
养虾管理比较复杂涉及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充足的溶氧。溶氧是养虾的中心,溶氧关系到养虾的生死问题,是决定养虾成功与失败。在养虾过程中,底质、水质、水色、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等都是藻类生长状况的连带反应,之所以花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关注和处理这此因素,其目的是保证藻类生长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以获得充足的溶解氧,保证水体环境的稳定,建立了这个思路就等于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主要矛盾,其他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保证养虾有充足的溶氧,从清塘抓起,从第一次进水肥塘抓起到收虾结束,贯穿于整个养虾过程。清塘不彻底,底质的大量有毒物质和病毒、病源菌不处理好,养殖期就埋下对虾病害的祸根;水不过滤,沉淀、消毒、解毒、降解重金属就肥不起来,没有良好的水色,藻类就难以生长繁殖;水质的好坏,好水色稳定时间的长与短,取决于菌相与藻相是否平衡,PH值是否稳定。藻相与菌相稳定是水质稳定的标志,而溶氧70%是来自藻类。藻类有利也有弊,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藻类白天是产氧大户,藻类白天趋光浮在水面上层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溶氧,不好的一面藻类晚上是耗氧大户,夜晚藻类下沉塘底和虾等动物以及分解有机物的各种生物在一起,共同参与耗氧,使PH值一天内的最高值与最低值增大,严重威助虾的安全。水浓、藻旺、倒藻、PH值日较差越大,晚上就会发生缺氧,直接危害到对虾的安全,甚至会造成藻类大量死亡,加剧池底缺氧,使有害物质大量泛滥滋生、成为暴发虾病的祸根。所以白天水色越浓越漂亮晚上耗氧越严重,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吃亏。溶氧不足、藻类、浮游动物容易应激发病,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重金属等一切有害物质也是因溶氧不足而产生的。作为高密度养虾需要的溶氧不但要充足,而且稳定避免大起大落,不被一时的指标,好看所迷惑,水太瘦,PH值太低表明藻类少,表明溶氧少,虾容易得病,水太肥表明藻类老化,倒藻大量死亡,表明溶氧急剧下降,表明原先藻和菌的良性平衡遭到破坏,虾容易应激生病。
水质是客观的,如何掌握肥水、调水、保水的原则和方法,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必须要弄通原理,掌握规律,因塘制宜细心操作,虾池的水质每天都在变,用不变的模式去套万变的水质容易造成失误。因为养虾的规律比较特殊,又由于每口虾塘的水质是不相同的,所以很难在统一时间内用一种模式去套。
溶氧不足怎么处理?重点抓好几项措施:
(1)防止倒藻。倒藻就是养殖水体中的藻类大量或全部死亡,导致水色突然变清、变浊、甚至于变红(原有硅藻者)。一般养殖个体尚小时水色会变清,相反即会变浊,其中变浊又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发生“倒藻”时水体中的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品种即刻产生很大的变化。首先溶解氧会下降,二氧化碳会增加,PH值迅速下降,一般在7.5以下;其次由于大量的死藻分解,除了会加大氧的消耗后还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再者是水中的原生动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又会抑制藻类的生长。发生“倒藻”的原因,主要是气温突变和人为管理不当,包括施肥补肥的时机把握不好;添换水的时间,数量不对;换深水之后没有及时保肥;消毒药用量和时间不妥等。
(2)应对异常气候。持续降雨对虾容易发病和缺氧,主要是异常气候的诱发作用,异常气候导致环境条件异常,会引起盐度、水温、PH值、溶解氧等理化因子剧变,塘底污染泛起,虾塘浮游生物组成变坏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所形成的刺激,激活了病原增殖同时降低了虾体的防御能力。这种环境的突变,很容易引起对虾脱壳,对虾脱壳时耗氧大,又是病原侵入的时机,为病毒提供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3)采取措施补充碳源和氧源。有两种东西不能缺少和忽视,一是补碳二是补氧。水产养殖中常用的碳源主要是蔗糖和葡萄糖,葡萄糖护肝解毒抗应激。预防藻类应激及倒藻的最有效措施就是补充碳源,在温度高光照强的情况下,因光合作用强烈造成二氧化碳缺乏,如果不及时泼葡萄糖来补充碳源,就会造成PH值超高或倒藻。异常天气持续降雨,倒藻最容易缺氧,虾易发病,除了不停开增氧机外,必须及时补充氧源。过氧化钙是最好的氧源,施入水中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和氧,增加水中溶氧量,因为在水中反应产物之一是氧,可直接增加水中的溶氧量,它的反应缓慢进行。同时可调节PH值,降低氨氮、二氧化碳和消除硫化氢,又可杀菌消毒。
(4)泼洒“硬壳素”。人工高密度养殖条件下,水体中往往严重缺乏钙、磷、镁微量元素,从而导致甲壳生物受阻脱壳后不能正常硬化造成软壳症,特别是当异常气候出现,外在诱发因子作用,对虾产生应激反应,刺激对虾不正常脱壳时,泼洒“硬壳素”在水体中通过对虾呼吸过程,鳃膜滤透方式,从水体中获得钙、磷等微量元素,缩短甲壳的硬化过程,缓解各种软壳症状,增强体质促进对虾快速生长。“硬壳素”能满足藻类的磷和钙,促进藻类生长繁殖。幼苗放养后要经常泼洒,中后期初一、十五虾脱壳前后以及持续降雨期间施用,用量1-2公斤/亩,效果很好。
四、细节管理决定成败
细节管理就是日常工作,是常规工作,抓细节就是抓日常工作,优质管理就要把养虾所该做的工作做细做到位都要做好,养虾的一切工作都是管理,都是通过管理来实现的。养虾管理比较复杂,涉及千头万绪,但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充足的溶解氧。溶解氧是养虾的中心,是决定养虾的成功与失败。养虾的最大风险是虾病,预防虾病要立足于防,立足于早防。要从清塘抓起,预防虾病重在前期,要明确养殖前期存在有多少致病因素,然后提前采取针对措施逐个解决,有些虾农的养虾水平只停留在风调雨顺才能将虾养殖成功,天气稍有异常就不得了。养虾遇到问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瞻前性、主动性。养虾凭经验,而管理工作又粗心大意,随心所欲,就连关系到养虾成功或失败的水质指标PH值和溶解氧每天或长时间都没有测试过,这是对虾养殖管理中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