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本站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中文繁体
 
   
     微信公众号(强微铁三角养水)
微信公众平台:强微铁三角养水
微信公众号:qwtsjys
扫描此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此二维码关注强微铁三角养水
     微信公众号(畜禽版)
微信公众平台:宜春强微生物畜禽版
微信公众号:qwswxq
扫描此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此二维码关注宜春强微生物畜禽版
     论坛登录
     网站公告
      本网站为饲用乳酸菌特别网站,专门针对高端市场(饲料厂,大型养殖场,下游微生物添加剂公司)而开发的产品及应用网站,首先推出的产品将为乳酸粪肠球菌及其复合产品(复配芽孢杆菌,酵母菌等)
     每篇文章下面的网友评论只显示5条,要想看全部评论,请点击网友评论框右上角的“更多”
     养殖知识文章点击排行
 您的位置:首页养殖知识养猪技术猪病知识 》(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诊断与综合防制*
     搜索帮助 更多选项
  热门搜索: 发酵潲水 发酵豆粕 保健液 保健液制作 蛋鸡 发酵豆渣 木薯渣 饲料配方 发酵床养鸡 发酵床复合菌 发酵床 豆渣 发酵鸡粪 潲水
(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流行特点\诊断与综合防制*

2009/12/1 16:24:05   文章来源:转载   浏览次数:37871
【字号:  
双击鼠标
自动滚屏
1.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畜牧兽医中心站,山西平顺047400、
2.山西省平顺县青羊镇畜牧兽医中心站
许豆艳1马贵贤2郭爱生2刘业勤1
 
       2006年夏,猪“高热病”首先在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发生,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损失。2007年1月,国家农业部通过对分离到的病毒采用全基因序列分析等技术手段,最终确定变异猪蓝耳病病毒是猪“高热病”主要病原,并定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毒株引起的一种急性、高传染性、高致死性的猪综合征疫病。该病以母猪繁殖障碍以及仔猪和育肥猪的严重呼吸道症状为特征,并常继发其它病原感染,是一种免疫抑制病,非人畜共患传染病,此病毒不感染人。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于1987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首先发现,随后在荷兰、加拿大、德国、英国、西班牙、瑞士、法国、丹麦等世界许多国家均有发生。
       1996年我国专家郭宝清等首次从国内发病猪群中分离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从而确认我国存在本病。
      因病猪可见耳部青紫,呈蓝紫色,故本病又称为“蓝耳病”。国际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定为B类传染病,《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本病规定为二类疫病。
      2007年以来,我国有26个省份先后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是当前流行的主要猪疫病之一,对我国养猪业造成了极大危害和重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和猪肉消费市场稳定及其养猪业的生产安全,防控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已成为当前重大动物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和体会就该病的流行特点、诊断与综合防制作一简述。
 
1.病原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病原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变异株。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为一种有囊膜的正股单服RNA病毒,呈球形,直径45~65 nm。
      根据基因的变异程度,该病毒可分为欧洲型(简称A群)和美洲型(简称B群)。欧洲型毒力强,美洲型毒力稍弱,但其毒力更趋向于多样化。
      同一基因型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分离毒株之间存在明显的序列差异,特别是在基因组ORF1a的nsp1b和nsp2,ORF3和ORF5变异性很大。Nsp2的变异主要表现在氨基酸的缺失,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就是由nsp2缺失30个氨基酸的变异株引起的。
     
      本病毒对温度较敏感,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相对较弱。
      ① 一般在37℃,3~24 h;或56℃,6~20 min病毒即可丧失活性;
      ② 在4℃时,1周内活性下降90%;
      ③ 在20℃室温条件下病毒可持续1~6 d;在-20℃时病毒长期稳定。
 
      ④ 对pH敏感,当pH值小于6或大于7.5时,其感染性很快丧失;当pH在6.5~7.5时病毒稳定。
 
2.流行病学
      不同日龄、不同品种的猪均可感染发病。
      尤以妊娠母猪和2~28日龄仔猪最易感染。
       病猪和带毒猪是其主要传染源,以及污染的环境、饮水、污水、用具、粪便等均可成为传染源。
      感染猪特别是隐性感染猪是引起易感猪群该病流行的重要原因。
      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接触传染、空气传播以及感染猪的迁移是主要传染方式,传播途径也可为胎盘、精液等垂直传播。
 
      本病多呈地方性区域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温、高湿季节发病明显增加,波及范围广,传播速度快。
      一般在一个猪场出现疫情后病程为7~15 d。
      初发地区常呈暴发性流行,暴发期过后常为地方性流行。
      猪群感染不同步,大部分猪可被感染且排出病毒,持续感染可达16个月之久;未同步感染的少部分猪,可在猪群发病后感染且长期持续感染;
      随着猪群的更新、易感猪群的扩大,又可呈现重新暴发流行的危险。该病与极端天气变化等相关流行病学因子有关。如北方往往冬天多发,南方往往夏天多发。说到底是应激而发病的内源性感染。
 
     本病可导致免疫抑制,常伴有其它病毒、细菌、寄生虫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
     本病呈现“三高一低”的流行特点,即高体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治疗率。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3.临床症状
      猪是本病唯一易感并出现临床症状的动物。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感染后临床症状表现差异极大。尤以妊娠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
 
3.1.妊娠母猪
      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厌食,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呼吸困难,咳嗽。
      皮肤发红,耳部发绀,背侧、腹下、四肢末梢等处呈蓝紫色斑块状。
      发情不正常,不孕,怀孕母猪尤以怀孕105~112 d最易发生早产或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胎,产后无乳。不同于伪狂犬的1-40天内流产症状。
      流产率达30%以上。
 
3.2.种公猪
      除可见一般症状外,表现性欲减退,精液减少,精子活力下降。
 
3.3.仔猪
      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特征,呼吸加快,咳嗽,气喘,有时呈腹式呼吸。
      可见眼结膜炎、眼睑水肿,并伴有腹泻。
      发病率和死亡率高,常因二次感染症状恶化而死亡,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
 
3.4.育肥猪
      表现轻度类流感症状,呼吸异常、加快,咳嗽,体温升高至41℃,耳部发绀呈蓝紫色,生长发育缓慢、不良,后躯无力、不能站立,甚至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4.病理变化
      剖检可见肺部呈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有出血点,肺水肿、变硬、间质增宽,呈斑驳状至褐色大理石样病变。
      头部水肿,胸腔、腹腔积水,有大量黄色积液和纤维性渗出物。
      淋巴结特别是腹股沟淋巴结、颌下淋巴结和肺门淋巴结广泛出血、肿大。
      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肿大、质脆。
      肾脏肿大,呈土黄色或褐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及淤血现象。
      皮下、扁桃体、心脏、肝脏、肠道、膀胱可见出血性、渗出性炎病变。
 
5.诊断
5.1.诊断指标
5.1.1.临床指标
     体温明显升高,可达41℃以上;
     眼结膜炎、眼睑水肿;
     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
     部分猪后躯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
     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
     耳部发绀,背侧、腹下、四肢末梢等处呈蓝紫色斑块状;
 
5.1.2.病理指标:
     可见脾脏边缘或表面出现梗死灶,显微镜下见出血性梗死;肾脏呈土黄色,表面可见针尖至小米粒大出血点斑,皮下、扁桃体、心脏、膀胱、肝脏和肠道均可见出血点和出血斑。显微镜下见肾间质性炎,心脏、肝脏和膀胱出血性、渗出性炎等病变;部分病例可见胃肠道出血、溃疡、坏死。
 
5.1.3.病原学指标:
      (1)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分离鉴定阳性;
      (2)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病毒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阳性。
 
5.2.结果判定
5.2.1.疑似结果符合5.1.1和5.1.2,判定为疑似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5.2.2.确诊符合5.2.1,且符合5.1.3(1)和5.1.3.(2)之一的,判定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
 
6.综合防治
      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必须从提倡科学养殖入手,改善饲料环境,严格免疫程序,搞好卫生清毒,认真做好检疫,加强综合防治。
 
6.1.加强科学饲养管理
      这是有效预防高致病性猪耳病的基本措施。坚持自繁自育,采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有条件的农户要提倡规模化饲养,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实行封闭式饲养和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保持猪舍清洁卫生,夏季高温季节要做好猪舍通风和降温防暑,冬季既要注意猪舍保暖又要注意通风,冬春猪舍要保持在22~26℃。
      加强对猪的精心护理,保证饲料营养全面、饮水清洁充足。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严禁和杜绝畜禽混养,尽量避免应激因素的发生。
      充分注意饲料发霉的情况,适当添加防霉剂产品。
 
6.2.实行科学免疫
      这是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根本措施。制定科学的免疫方案和免疫程序,对所有猪适时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的免疫注射接种。灭活疫苗的效果有等考证,但至少灭活疫苗是安全的。
      免疫方案为:
      ① 商品猪,在23~25日龄时免疫;
      ② 种母猪,在23~25日龄首免,之后在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
      ③ 种公猪,在23~25日龄首免,70日龄后每隔6个月加强免疫1次。
      同时,要加强猪口蹄疫、猪瘟、猪伪狂犬病、猪链球菌病、猪丹毒等疫病的免疫。
      要按规定建立健全免疫档案,定期对免疫猪群进行免疫抗体监测,并依据监测情况和免疫抗体消长规律及时加强免疫。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时,要进行紧急强化免疫。
 
6.3.严格卫生消毒
      这是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重要措施。搞好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猪舍粪便及其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切实加强猪舍及其环境的消毒,合理选择和使用清毒剂,定期严格清毒,每周清毒1~2次。
 
6.4.认真做好检疫工作
      这是预防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有效手段。要规范补栏,选择没有疫情的地方购进仔猪。坚决禁止从疫区引进猪只。到非疫区购进猪只时,要严格按照规定实施检疫,购入后向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报检并隔离观察饲养1周以上,确系健康后方可入场混群饲养。跨省调运种猪时,一定要办理调运检疫审批手续且检疫合格方可调运。
 
6.5.药物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进行治疗。
      结合临床生产实践经验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可以降低或减少损失。
      治疗原则是解热镇痛、抗菌消炎、补液和增强机体免疫力。
      可采用以下治疗方法:
      ① 患病母猪可肌注氨基比林等解热类药物,以使病情退热;
      ② 流产母猪可肌注黄体酮,同时配合中草药,以安胎保胎;
      ③ 肌注抗菌素类药物,或内服磺胺类药物,并配以等量碳酸氢钠,以防发生继发感染;
      ④ 使用兽用清开灵注射液,对抗病毒、杀菌、解热具有很好的疗效。
 
       无名高热病的防治综合措施也可以参考这里:http://www.hl99cn.com/show.asp?newsid=1502&cateid=30

上一篇:(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猪的蓝耳病* 下一篇:(病毒篇)(咳喘.发热)*猪流行性感冒*

  相关文章  
(病毒篇)口蹄疫疾病的保健防制技术 (2010-1-9)
(病毒篇)口蹄疫综合防治方法 (2010-1-9)
(病毒篇)*猪口蹄疫病* (2010-1-9)
(病毒篇)*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断和防制* (2010-1-9)
(病毒篇)猪伪狂犬病 (2010-1-9)
(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关于猪瘟病的特点与鉴别、防治方法等* (2010-1-9)
(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对猪瘟危害的再认识与防控对策* (2010-1-5)
(病毒篇)猪瘟在我区流行的原因和防制体会 (2010-1-4)
(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猪瘟病毒的免疫 (2010-1-4)
(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猪瘟病毒 (2010-1-3)
(病毒篇)(咳喘.红斑.苍白)*猪圆环病毒2型导致的疾病及防治措施* (2010-1-1)
(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高热病”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之关... (2009-12-11)
(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关于蓝耳病免疫的是是非非* (2009-12-11)
(病毒篇)(咳喘.发红.发热)*猪的蓝耳病* (2009-12-2)
(病毒篇)(咳喘.发热)*猪流行性感冒* (2009-11-26)
(病毒篇)猪细小病毒 (2009-11-25)
  发 表 评 论  
您的网名:
评论内容:
  
宜春强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敬告网友
1、本文章评论均系网友自行发布,其内容未经证实,仅代表发布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如因其言论而引发任何纠纷,由发布者本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严禁利用本文章评论诽谤、攻击他人,或发表煽动性言论,否则本站将限制放行,并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21-2030 版权所有:宜春强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宜春强微旗下网站:畜牧水产养殖用菌官网:www.qw99cn.com   环保和水质处理菌剂官网:www.hl99cn.com  
网管邮箱:webmaster@qw99cn.com  技术业务咨询邮箱: icomming@163.com  

电话:0795-3546882  3546883(传真)  18079585500(陈)  18079586818(袁)  19979509072(唐)  18162218578(游)  邮编:336000
赣ICP备0810027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