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猪跛行的非传染性原因
1.1.营养缺乏或营养失调造成的跛行
⑴ 营养缺乏症或营养失调主要是由饲料中
① 钙、磷比例失调;
② 或钙、磷不足;
③ 以及锰、铜等矿物质的缺乏引起的;
④ 另外维生素D、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A等缺乏也会引起跛行;
⑵ 多发生于刚断乳的仔猪、妊娠后期母猪或生长迅速的育肥猪。
总之是发生于营养容易缺乏的阶段,如
① 刚断奶的仔猪由于断奶应激反应,从而减食或不食,同时由于日粮从液体转化成固体,而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消化酶分泌不足、胃酸不足、肠绒毛发育不足、固体饲料的机械损伤……),所以,对营养的消化吸收也相对脆弱,所以,最终造成断奶仔猪每天摄入的营养不足,造成体能下降,体温下降,骨架生长缓慢等,而形成跛行。
② 妊娠后期母猪,由于胎儿发育加快,需要更多的营养,对饲料的营养要求更高,对母猪的采食量要求更高,如果此时出现厌食,或饲料营养浓度不足,则可能造成母猪跛行;
③ 生长迅速的育肥猪,对营养的要求也非常高,特别是对能量的要求比较高,长骨架期如果钙磷缺乏,则跟不上肌肉的生长等,也会造成跛行。
⑶ 防治方法
饲料中要供给充足的矿物质,尤其钙磷比例保持在1~2∶1之间。饲料中要供给各种充足的维生素,尤其维生素D要充足,饲料中B族维生素要有保证。此外,经常给猪喂些晒干苜蓿、红色沙粘土、紫云英、大豆中粉和添加维生素D3,均有助于防止维生素D缺乏症的发生。
1.2. 风湿性跛行
本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肌肉组织发炎、萎缩。促使本病发生的因素为潮湿、寒冷、运动不足及饲料的急剧改变等。
本病多突然发生,一般先从后肢起,逐渐扩大到腰部乃至全身。病猪多喜卧,驱赶时可勉强走动,且跛行可随运动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局部疼痛也逐渐缓解。体温在38℃~39℃左右,呼吸次数、脉搏稍有增加,食欲减退。
防治方法:临床上最常用的是水杨酸制剂和激素类药物。
① 复方水杨酸钠注射液或撒鸟安注射液10毫升~20毫升,耳静脉注射;安乃近注射液5毫升~20毫升或安痛定注射液10毫升~20毫升,肌肉注射;
② 2.5%醋酸可的松注射液5毫升~10毫升(一般加等量的0.25%~1%盐酸普鲁卡因),肌肉注射;
③ 氢化可的松注射液2毫升~4毫升(一般加40万~80万单位青霉素),作关节腔内注射(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可取得一定疗效。
2、猪跛行性传染病的临床鉴别
导致猪跛行的传染病主要有急性猪丹毒、猪破伤风、猪链球菌病、猪口蹄疫、猪水疱病等几种疫病,临床上应根据发生跛行的相关症状,做好鉴别诊断。
2.1.急性猪丹毒
由猪丹毒杆菌引起,是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主要侵害4—6月龄的架子猪。患急性型急性猪丹毒时,病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2℃以上,寒颤,减食,有时呕吐,常躺卧在地,不愿走动,行走时步态僵硬或跛行,乳猪和刚断奶的仔猪发病后会出现神经症状;
慢性型多由急性型转变而来,病猪四肢关节肿胀及变形,跛行或卧地不起,病程可长达数周或数月;亚急性型病猪可见胸、腹、背、肩、四肢等处出现疹块,少则几个,多则数十个。疹块大小不一,与周围组织界限明显,中间稍隆起,呈现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为淡红色至紫红色。这是相似诊断的主要临床依据。红斑,指压时退色。
在北方地区以夏季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区则在冬春季节流行。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爆发流行。以4-6月龄的架子猪发病最多;在流行初期猪群中,往往突然死亡1-2头健壮大猪,以后出现较多的发病或死亡病猪;如能及时用青霉素治疗,常能得到显著疗效,终止此病的流行。
2.2.猪破伤风
由破伤风梭菌引起,多发生于阉割、断尾、外伤及脐部感染之后,也可经子宫及消化道黏膜损伤感染。临床特征为全身骨骼肌强制性痉挛,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兴奋性增高。
病猪先出现头部肌肉痉挛,咬肌紧缩,张嘴困难;严重时牙关紧闭,耳竖立,颈僵直,头前伸,叫声嘶哑细微,逐渐呈现全身痉挛,四肢僵硬,腰部下陷,尾根高举,行走困难,状如木马,对光、声和其他刺激敏感,最后多口吐白沫、窒息死亡。发现以上症状,若能找到陈旧性伤口或化脓性伤口,即可基本确诊。
2.3.猪链球菌病
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引起,秋冬季多发,急性型常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炎,慢性型多表现为化脓性淋巴结炎、关节炎等。
败血症型体温升高达41℃,不食,结膜潮红,流泪,有浆液性鼻液,呼吸困难,耳尖、腹下、四肢下部有出血性红斑,病猪跛行;
脑膜炎型体温升高,不食,运动失调,转圈,磨牙,四肢作游泳样运动,后肢麻痹,有的出现多发性关节炎;
化脓性淋巴结炎型多见于颌下、咽部、颈部淋巴结肿胀,有热痛,破溃后流脓,皮肤坏死;关节炎型表现为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跛行,严重者不能站立。根据关节变化特征,临床上可以做出初步诊断。
2.4.口蹄疫
由口蹄疫病毒引起,危害多种偶蹄兽,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危害巨大。病猪主要特征是口腔黏膜、鼻盘、乳房上发生水疱和烂斑,蹄冠、蹄踵、趾间也有明显的水疱和烂斑。
临床上一般是先有牛发病,然后才有羊、猪发病。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蹄冠、蹄踵、趾间等部位发红、微热,表现敏感,不久患部形成米粒大至蚕豆大的水疱,水疱破裂后形成出血性糜烂。如有继发感染,常使炎症向深部发展,侵害蹄叶,甚至造成蹄匣脱落,患肢不能着地。病猪不愿走动,常卧地不起,强迫行走时,严重跛行,蹄部流血。鼻盘、口腔黏膜、母猪乳房等处可见水疱和烂斑。临床根据流行特点和蹄部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
2.5.猪水疱病
由猪水疱病病毒引起,以发热、鼻镜和蹄部皮肤产生水疱为特征,临床上很难与口蹄疫相区别,主要特点是仅发生于猪,其它动物不感染。
患病时,病猪体温升高达40—42℃,蹄冠部、趾间、蹄踵和副蹄等处可见一个或数个黄豆大小的水疱,可融合扩大并充满水疱液,破裂后形成溃疡,溃疡面鲜红,病猪疼痛剧烈,运步艰难,跛行严重,若发生继发感染,可引起化脓,导致蹄匣脱落,病猪卧地不起。水疱也偶见于鼻端、口腔黏膜、舌部表面和乳头周围。
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