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病原因
1.1. 品种因素
国内外研究表明,此症状主要发生在高度选育的瘦肉型品种和品系中,如大约克夏、长白、杜洛克和汉普夏等品肢蹄纤细的猪最易患此病;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背膘薄的品种更易得此病。我国地方品种及其外来品种的杂交后代猪极少发病。国外发现生长缓慢、背膘较厚的品种发病率很低。
1.2. 遗传因素
由于不同品种间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所以此病是由于高度先选育而产生的适应症。这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者利用蹄裂、蹄底增生,偏蹄等性状分析其遗传力,其遗传力多在0.1-0.35之间,多为中等遗传力。
1.3. 营养因素
1.3.1. 生物素缺乏
生物素缺乏时,不能维持蹄的角质层强度和硬度,蹄壳龟裂,蹄横裂,脚垫裂缝并出血,有时有后脚痉挛、脱毛和发炎等症状;据Cunha(1984)的调查,许多国家猪场的猪都有生物素缺乏的情况,其饲料中含有效利用价值的生物价值的生物素太低,由于蹄角质变软,易磨损,猪舍地板粗糙可能导致裂蹄,接着会出到裂口感染,严重时出现跛行;
最近几年,猪生物素缺乏比以前更严重,可能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采用密闭饲养方式,猪食入粪便的机会减少,粪中含有道微生物合成的生物素。
(2)普遍使用玉米、豆粕型日粮,缺乏富含生物素的发酵副产品饲料、酵母及牧草等。
(3)饲料中含有生物素拮抗物,例如链霉菌搞生物蛋白,某些抗菌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和氟桥氯甲桥蔡(杀虫剂)。链霉菌属是影响生物素效能的霉菌广泛存大于发菌饲料、垫草和土壤中。
(4)饲料氧化酸败,使生物素破坏;预混料中生物素由于高铜等微量元素、氧化胆碱、矿物质等破坏,使生物素效价降低或失效等。
(5)疾病或其它影响消化道的情况使小肠的生物素合成或吸收减少。
(6)品种改良和生长速度、瘦肉率等提高导致生物素不足。
(7)玉米的收贮方式(烘干、存放时间过长)及豆粕新的加工工艺等降低了饲料中生物素水平或亚油酸的含量而影响生物素的利用率。
(8)生物素与其它营养成份的互作影响需要量,如日粮中的脂肪(尤其是亚端油酸含量)、泛酸、VB6、VB12、叶酸、VB1、VB2、VC与生物素需要和代谢有关。
(9)预混料中不加、不少或加入假的生物素,导致饲料中缺乏生物素。
1.3.2. 饲料中钙、磷不足或比例不当,易造成蹄底裂;
1.3.3. 缺硒时可引起足变形、脱毛、关节炎等;
1.3.4. 慢性氟中毒和缺锰时,能导致蹄异常变形;
1.3.5. 而缺锰时多是横裂;缺锌则呈蹄裂或侧裂;
1.3.6. 缺维生素D,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发生软骨病、肢蹄不正和关节炎肿胀等,使种猪的肢蹄受力不均,导致裂蹄,特别是集约化密闭饲料缺乏运动和阳光照射更易发生此病;
1.4、气候因素
据调查,此病每年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干燥时发病率最高,春夏季节发病率相对较低。
1.5、 圈面因素
在裂蹄猪群中,后肢蹄比前肢蹄发生的多。这与圈面的光滑度有关。据调查,
① 圈面光滑适中,可见有密密麻麻的小点砂粒;
② 圈面过于光滑、看不见砂粒;
③ 圈面过于粗糙,易见较大砂粒;
这三种类型饲养的母猪,其肢蹄软弱综合症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前者的发病率最低,后两种类型的发病率最高。
在圈面结构方面,据观察集约化限位架饲养猪的肢蹄外伤(38.37%)显著多于水泥地面散养的猪(7.14%)。水泥地面饲养猪的蹄底增生(35.75%)显著高于漏缝地板的猪(27.91%)。
2、防制措施
2.1、选育措施
(1)群体选择
通过肢蹄结实度的选择、改良肢蹄结构、并使不整个体型发牛变化,从而增强抗此病发生的可能。
(2)个性选择
对体型过大、肢蹄过于纤细、单位面积支撑骨负重过大、易引起肢蹄损伤的个体,应坚决淘汰,不留种用。
2.2、改善饲料营养
喂结全价平衡的饲料,确保矿物质、维生素尤其是生物素、亚油酸的供给量。
(1)矿物质
要保证钙、磷足够的供给量和恰当的比例,并保证锌、铜、硒、锰等微量元素的供给量。若能添加真正螯合的有机微量元素效果更佳(但目前购买时判定真假较难)。
(2)维生素
满足VD的需求量,促进Ca、P吸收骨骼的健康发育;添加生物素可提高蹄壳硬度、压缩性和抗压强度,改善皮和被毛状况,并减少蹄壳碎裂和蹄垫损害症状。Rocne公司(1998)建议在种猪日粮中添加生物素至0.25-0.3PPm。据报道,在饲料中添加2PPm生物素可治疗此病。
经常添加发酵饲料或活力99保健液的猪只,发生蹄裂病的情况也比较少,这与发酵饲料中含有较多的生物素的含量有关;
(3)亚油酸
自然干玉米中亚油酸含量丰富,且未受到破坏。膨化大豆和豆油中均含有大量的亚油酸,对生物素的吸收和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在配制易发生裂蹄和种
猪饲料时,建议采用自然干玉米(而不选用烘干或贮备粮玉米),添加豆油或一定比例的膨化大豆,以提高种猪对生物的利用率。
2.3、改善圈而结构
(1)改善圈而结构
水泥地面要保持适宜的光滑度和倾斜度(但必须小于3度),地面无尖锐物、无积水。
(2)改良圈面质地
水泥地面有许多缺点,集约化养猪场地面最好采用环氧树脂漏缝地板;以免由于碱性腐蚀猪蹄而造成裂蹄。
(3)改善管理
有条件的猪场保持有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接受阳光,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
2.4、防治继发感染
在运动场进出口处设置脚浴池,池内放入0.1-0.2%福尔马林溶液,对发病猪进行防治疗继发感染;已发生裂蹄的猪经消毒后,用氧化锌软膏对症治疗;因蹄裂、蹄底磨损等继发感染,肢蹄发炎肿胀,可用青霉素、发福定、鱼石脂等药物进行对症治疗。
裂蹄病是猪的主要蹄部疾病之一,以蹄裂、局部疼痛、卧地少动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在4%~5%左右,轻则影响猪只进食,重则被淘汰。
初冬季节,天气逐渐寒冷,空气干燥,一些规模猪场所饲养的猪只很容易发生本病,必须认真加以防治。
1.主要症状
本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0月~12月和次年1月,以12月最为严重。发病猪只多为待配或初配的后备公、母猪,用水泥、方砖铺设地面的现代猪舍饲养的猪只发病率也较高。猪只主要发生蹄裂,同时伴有局部疼痛,起卧不便,并因卧地少动可继发肌肉风湿;发病期较长者可磨破皮肤,容易形成局部脓肿。轻者影响配种或孕期正常活动,重者可因渐进性消瘦而被淘汰或死亡。
2. 发病原因
① 秋后至初冬天气由暖转凉,为了适应环境变化,猪体表毛细血管收缩,导致正常脂类物质分泌减少,猪蹄壳薄嫩,加上粗糙地面等碰撞摩擦,因而造成蹄壳出现裂缝。
② 一些用方砖与水泥铺设的现代化猪舍,由于地表面坚硬而粗糙,在干燥而寒冷的气候下,猪只长期在上面行走,往往会加快本病的发生。
3.鉴别论断
主要是注意与猪口蹄疫的鉴别论断。猪口蹄疫也以秋冬季节多发,严重的病例也出现病肢不愿走动、卧地不起等与裂蹄病相似的症状。但不同的是,口蹄疫以蹄部发生水疱和糜烂为特征,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等全身症状,而裂蹄病以蹄裂为主。因此,必须对两病进行严格区分,防止因误诊误治,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防治方法
防治本病应采取综合措施。
① 秋后转凉,应普遍检查一次猪舍及舍内设施状况。水泥、方砖铺设地面过于粗糙的,可用砖或机械进行磨平,但也不要过于光滑,以防猪只滑倒。对食槽、栏杆、隔墙的锐利部分也要磨平。猪舍内铺设干草或细沙,既可护蹄,又能保温隔凉,防止肌肉风湿;
② 从秋末开始,经常检查猪只的蹄壳表面,对过于干燥的应隔3~5天涂抹一次植物油或凡士林,保护蹄壳,预防干裂。
③ 进入初冬季,按照200~250毫克/吨的标准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H,用以预防蹄裂。如有发病,添加量增加1~1.5倍。到1月底视情况减量或停止添加。此外,在正常情况下,适量添加多种维生素也起预防本病作用。
④ 干裂的蹄壳,每日涂抹1~2次鱼肝油,滋润蹄壳,促进愈合。同时,发病猪只每日喂0.5千克胡萝卜,配合饲料中加1%的脂肪,对尽快治愈也有一定辅助作用。
⑤ 有炎症的病例,应进行局部消毒,视情况用抗生素进行对症治疗。病猪切忌久卧,要定期驱赶,帮助站立,防止继发肌肉风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