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知识看这里:http://www.qw99cn.com/Technicalservice.asp?borderid=13
1、钟老师好,钟老师之前的一个回复中说在溶氧充足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以繁殖为主,配合碳源可以同化吸收水体中的氮元素。但如果是厌氧条件下,微生物以代谢为主,繁殖速度慢,同化吸收氮的速度慢,多余的碳元素反而是耗氧因素。请问这条也适用于强微乳酸菌吗?如果是的话,那么增氧条件不好的池塘比如土塘,以碳降氮就有很大的限制因素了,在使用碳源上也就需要格外注意了。谢谢!
您好,首先要确定几个知识点:结论是,我们反对以微生物的繁殖为主来降氨氮和亚盐,而鼓励用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为主的方式来降解氨氮和亚盐;
1.碳源本身确实就是耗氧因子(无论是“发酵碳源”还是白糖红糖碳源),在污水处理行业叫BOD,COD,即生物耗氧量;所以,我们水产养殖必须合理应用它,应用得好,甚至可以提高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这一点儿也不矛盾,但就看您怎么用了;如您所说,特别是增氧条件不好的土塘,确实需要少用碳源,并多培藻和多使用厌氧反硝化细菌为主来脱氮(见后述原理)
2.市场上所有的微生物类产品(除了严格厌氧的丁酸梭菌外)都会消耗溶氧,水体中所有的生物体基本上都是耗氧的,包括光合细菌在黑暗状态下也是耗氧的,甚至包括藻类在夜间也是耗氧的(甚至如果藻太浓,夜间还可能会造成缺氧,造成死鱼死虾),只是各种菌之间有耗氧程度的区别,例如枯草芽孢杆菌是最耗氧的(强微的产品不用枯草芽孢杆菌),所以水产要选择低耗氧芽孢杆菌(功能菌如反硝化细菌和硫化氢氧化细菌等都是低耗氧型的),乳酸菌则是兼性厌氧菌,有氧时会繁殖为主,无氧时代谢为主,丁酸梭菌则是严格厌氧菌,只有丁酸梭菌是不耗氧的;
3、如您所说,如果是在厌氧环境下,碳源也是有作用的,并非是多余的,可被反硝化作用利用,即厌氧的“强微反硝化细菌”可以利用有机碳源作为电子供体,来脱氮(对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进行反硝化作用),脱除硝态氮(指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并变成氮气挥发到空气中去了;彻底离开了水体,比之繁殖中吸收氨氮要强得多了(因为微生物繁殖虽然吸收氨氮和亚盐,但是需要超大量的有机碳源配合,也需要增氧配合,形成生物絮团,靠吸收同化氨氮亚盐,这种生物絮团的成本太高了)
4、通过反硝化作用脱氮消耗的有机碳源极少,而通过吸收同化氮源消耗的有机碳氮极高:例如通过反硝化作用脱除1克亚硝酸盐,只需要消耗2克糖,而通过微生物繁殖形成生物絮团来吸收同化1克氨氮,需要消耗30克左右的糖,相差15倍,可想而知,我们肯定宁可选择反硝化作用模式来脱氮;
更重要的是:通过反硝化作用为主的模式来脱氮的,水色还是清澈清爽的(且基本上不需要消耗多少碳源,甚至不需要碳源),而通过微生物繁殖形成生物絮团来吸收同化氮,水色是浑浊为主(且消耗大量的碳源成本),且用碳源越多,水越浑浊,水越浑浊,就絮团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碳源来维持,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5、水产养殖池,使用的碳源是极少的,不能无节制的使用碳源:例如直接用白糖或红糖做碳源的模式中,用量也就是100-200-300克/亩/天而已,虽然是天天用,但用量极少,前期100克,中期200克,后期300克/亩,化水后直接泼洒到池塘,产量高密度高的略为增加一些用量;如果是“固态发酵碳肥”则用量也不过是250-500-750克/亩/天,也是天天用为宜,“固态发酵碳肥”含水量在40%左右,所以,真正的固形物并不多;
6、控制碳源的用量,其实就是驯化池塘自养细菌为主,即以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为主的过程:反之,如果无节制的多用碳源,则往往异养细菌为主,造成池塘生物絮团更多,水体浑浊,所以,必须强制控制碳源的用量,不追求氨氮亚盐为双0,而是设定一个警戒值,例如氨氮不超过0.3,亚盐不超过0.2,硝酸盐不超过50等警戒值,只要不超过这个警戒值,就不要特意多加碳源,例如只有遇到顽固性氨氮亚盐时,才用3-5公斤/亩的红糖或白糖化水直接泼洒,并配合相关的菌剂如下面三种配合:
配合1.“强微生物脱硫剂”100-200克/亩+“强微反硝化细菌”100-200克/亩;
或配合2:“强微脱氮诀1号”500克/亩+500克红糖+水20斤充气活化18小时后泼洒;
或配合3:用“强微全家福Ⅱ型(外塘)”2-4公斤/亩,化水后直接泼洒;
当然再提醒一下,再要用前面说的红糖或白糖3-5公斤/亩,化水直接泼洒;
7、尽量按强微用菌方案来预防性使用菌剂,各种养虾模式的用菌方案如下列举了几个:
强微土塘经典用菌方案:http://www.qw99cn.com/show.asp?newsid=7574
土塘铁三角700斤方案:http://www.qw99cn.com/show.asp?newsid=7717
土塘铁三角1000斤方案:http://www.qw99cn.com/show.asp?newsid=7813
土塘铁三角1400斤方案:http://www.qw99cn.com/show.asp?newsid=7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