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同时,如何提高牛奶乳脂率
要提高奶牛的产奶量,必然使用大量的精饲料,但精饲料的大量使用,又必然影响瘤胃发酵中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并增加丙酸的比例,而乙酸才是最终提高乳脂的关键物质,所以,提高精饲料的喂量可能降低乳脂率,那么,如何在提高奶牛产奶量的同时,又能提高牛奶乳脂率呢?
奶牛的主要能量来源是食入精粗饲料中的碳水化合物,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淀粉、双糖和单糖等。饲料碳水化合物经过奶牛瘤胃内微生物的发酵,最终变成挥发性脂肪酸(VFA)。VFA是奶牛最大的能源,它所提供的能量约占奶牛所需能量的2/3,而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发酵产生脂肪酸的过程中产生的ATP又是微生物本身维持和生长的要能源。VFA主要有乙酸、丙酸、丁酸和少量较高级的脂肪酸。挥发性脂肪酸除作为能源物质外,对泌乳奶牛来说,乙酸是合成乳脂的前体,丁酸亦能形成乳脂肪,某些长链脂肪酸可直接被吸收进奶中形成乳脂。丙酸是奶牛最大的糖源,可提供所需糖的50%左右,其它50%则由淀粉和生糖氨基酸提供。正常情况下,乙酸占50%—65%,丙酸占18%—25%,丁酸占12%—20%,但这种比例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日粮中精料尤其是谷类饲料比例大而粗料比例小时,粗料太细或压制成颗粒以及喂熟料等都可增加丙酸的比例而降低乙酸的比例,若乙酸的比例下降到50%以下时,乳中脂肪含量就要降低,而体脂肪的沉积就会增加,这对于泌乳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出现上述原因主要是这些饲料在瘤胃内发酵速度太快,使瘤胃PH迅速下降,PH的降低有利于丙酸菌的活动,因而丙酸大量增加,而乙酸下降显著。另外,由于饲料在瘤胃内发酵速度快,停留时间短,则进入肠道的淀粉量必然增加,而淀粉在小肠中的消化终产物是葡萄糖,这样便增加了葡萄糖的吸收量,而葡萄糖吸收量的增加会促进葡萄糖合成体脂。所以,养奶牛精料不能过多,粗料不能加工太细,但也不是说不能用精料或粗料越多越好。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结果表明,用粗料含量高的日粮喂乳牛,只能获得较低的产奶量,因为粗料的可消化能太少,体积太大,且能量损失较大(主要是生成甲烷),如果想使产奶量达到6000—7000公斤或以上,必须供给奶牛较多的精料,至少占总营养价值的40%,高峰期要越过60%,但精料增多、会导致瘤胃内容物PH降低,正常瘤胃微生物区系改变,丙酸比例提高,乳脂率下降,而且PH下降也容易造成胃溃疡等,有时甚至发生瘤胃酸中毒,如何使乳牛适应高精料水平的日粮,获得高的产奶量,而且又能避免以上不良后果呢?
1.应用缓冲剂调控瘤胃PH值:瘤胃PH是瘤胃发酵的重要指标,对于饲料的消化有重要影响。一般情况下瘤胃PH为6~7。纤维素分解对于PH值的变化比较敏感,当PH值较低时,其活性会受到影响,使粗饲料的消化率下降。奶牛常用的缓冲剂如碳酸氢钠和氧化镁等。在精料较多的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等缓冲化合物不仅提高乳脂率,而且提高产奶量,原因主要是添加缓冲剂使奶牛采食量增加并提高了干物质的消化率。可使有机物质消化率由69%提高到72%,纤维素消化率由36%提高到48%。碳酸氢钠的适宜添加量为日粮总干物质的0.8%或精料量的1.5%~2.0%,氧化镁为总干物质的0.4%。
2.调整饲料的精粗比例:粗饲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高、在瘤胃中发酵产生的乙酸比例高。精饲料中的淀粉和糖的比例高,在瘤胃中发酵产生的丙酸多。所以日粮精粗比例不仅决定了日粮价格,而且决定着瘤胃乙酸和丙酸的比例,影响泌乳牛的乳脂率。生产实践中,在满足奶牛营养需要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利用优质粗饲料。精饲料主要用来平衡奶牛日粮营养水平的,每千克牛奶的精料消耗不应超过250—350克。泌乳奶牛日粮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粗纤维含量,一般粗纤维不要低于15%。粗饲料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够刺激瘤胃壁,促进瘤胃蠕动和正常反刍,使牛每日有7—8小时的反刍时间。通过反刍牛瘤胃内重新进入的食团中混入了大量碱性唾液,进而维持瘤胃内环境的PH在6~7之间。粗饲料不仅增加了反刍时间,而且增加了采食时间。为了合理地利用精饲料,应根据奶牛的各个不同泌乳时期确定精料的合理用量。在泌乳前期(11—100天),精料饲喂量应占总量的40%左右;在泌乳中期(101—200天)应占到60%左右;在泌乳后期(201—305天)应占到30%左右。
3.控制饲料的加工细度:碳水化合物在瘤胃中发酵产生挥发性脂肪酸,而奶牛的唾液呈弱碱性,唾液流入瘤胃使VFA得到中和,最终控制PH在6~7之间。奶牛唾液的分泌受采食、咀嚼和反刍的影响,饲料结构粗糙能够促进奶牛采食、咀嚼和反刍的影响,饲料结构粗糙能够促进奶牛采食、咀嚼和反刍,进而产生更多的唾液。
4.过瘤胃淀粉的应用:精料中的谷物籽实中含大量淀粉,淀粉在瘤胃中的发酵速度快,终产物是丙酸,为奶牛乳糖的前体物。研究证明,淀粉的快速度发酵不仅降低瘤胃PH,而且影响粗饲料的消化率,抑制奶牛采食量。为了避免这些不利因素,满足高产奶牛的能量需要,采用过瘤胃淀粉技术,使淀粉在瘤胃中很少降解,大部分在小肠中消化降解供能。淀粉来源不同,在瘤胃的降解率差别很大,对纤维素的降解率的影响也不同。大麦、燕麦或小麦日粮淀粉的降解度较高,为87%;豆粕籽实中淀粉的降解率居中,为74%;玉米和高粱淀粉的降解率较低,分别为68%和49%(Nocek和Tamminga,1991)。通过选择某不同来源淀粉日粮可以改变淀粉在瘤胃中的降解率,使淀粉的消化部位由瘤胃转向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