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氨化秸秆质量 的各种因素
影响氨化秸秆质量的种种因素有环境温度,氨化时间,氨的用量,秸秆水分,秸秆种类和部位(叶、茎等)。
一、环境温度:环境温度越高氨化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一般说来,化学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温度升高,氨化秸秆的消化率和含氨量也相应提高。在45℃下氨化3—7天即可大大改进秸秆的消化率,而在-20℃的低温度下氨化反应就非常的小,一般认为,只有在25℃以上的环境中进行氨化处理,才能最有效地提高秸秆中的含氮量。据报道,当氨注入秸秆垛中,温度很快上升,在2—6小时就达到最高峰。温度的上升决定于开始的温度、氨的剂量、水分含量和其他因素,但一般变动在40--60℃之间。最高温度在草垛顶部,1—2周后下降并接近周围温度。因此,秸秆氨化应在秸秆收割后不久,气温相对高的时候进行。
二、氨化时间:秸秆氨化处理时间的长短决定于环境温度。例如,温度在17--25℃时,处理的时间可少于4周,0--4℃时氨化需要时间8周,而采用氨化炉来氨化,炉温可以达到85温,只需要氨化24小时即可。
一般氨化时间可以按下列温度梯度考虑,当环境温度为0--5℃、5--15℃、15--20℃、20--30℃、85℃时,则氨化处理时间分别为:8周以上、4—8周、2—4周、1—3周、24小时。
三、秸秆含水量:秸秆含水量是决定秸秆氨化效果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一般认为,用液氨处理秸秆时,秸秆含水量以30%为宜。提高秸秆含水量,对改善秸秆消化率有好的作用。据报道,把秸秆含水量从12%提高到50%,无论氨化温度如何,都能提高秸秆的消化率。用含水量分别为2.5%、5.0%、7.5%、和10%的秸秆,用2%的液氨处理6周,其消化率分别为52.1%、58.5%、59.1%和66%。说明其消化率随着含水量的增加,逐步有所提高,但没有含水量为12%时提高的幅度大。
因此,人们认为:秸秆氨化时,其含水量为以15—20%为最合适。也有人认为以25%为最优处理水分。在生产实践中,用堆垛法氨化秸秆,其含水量以20—25%为宜;用氨化炉处理秸秆,以30—40%为宜;用尿素或碳氨处理秸秆,以45%左右为最合适。由上可知,秸秆含水量较高,有利于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在便于操作、运输和保存以及保持秸秆不致霉变的前提下,以秸秆含水量较高为好,但是含水量过大,既不便于运输和操作,也易引起霉变。
四、氨的用量:生产实践中表明:氨的用量与氨化效果密切相关,据报道,将氨的用量从占干秸秆的1%提高到2.5%,秸秆的消化率明显提高。氨的剂量从2.5%提高到4%,秸秆消化率提高较小,氨的剂量超过4%时,消化率提高甚微。因此,人们认为,氨的经济用量以2.5%--3.5%为宜。
用液氨、尿素、碳铵或氨水等处理秸秆时,它们的用量可以根据各自的含氮量换算。液氨的含氮量为82.3%,尿素为46.67%,碳铵为15%,氨水的含氮量多为20%。因为氮转换为氨的系数为1.21,所以用不同氨源氨化秸秆,每100千克秸秆干物质的用量可以用下面的式子换算:
不同氨源用理(千克)=(氨的最经济用量)/氨源的含氮量×1.21
根据以上式子,氨化100千克干秸秆,需要液氨2.5—3.5千克,尿素4.45—6.22千克,碳铵13.77—19.28千克,氨水(以含氮20%计)10.33—14.46千克。
在生产实践中,氨化100千克的秸秆(风干),常用液氨3千克,尿素4—5千克,碳铵8—12千克,氨水11—12千克。
五、秸秆的类型:一般说来,秸秆经氨化,其营养价值提高的幅度与秸秆原有营养价值的大小呈现负相关,即品质差的秸秆,氨化后,营养价值的提高幅度大;而品质好的秸秆,提高的幅度小,因此,如果秸秆的消化率达到55—65%,一般就不用氨化了,例如,消化率为65—75%的粗饲料以及幼嫩青干草就不用氨化。宜春高新技术专利产品开发中心对本文具有编著权,凡转载者请通知本站
六、压力:如在氨化炉内进行秸秆氨化,容器内的压力也是影响氨化秸秆质量的重要因素。据报道,压力在98.07—490.33千帕的范围内,压力的增加与秸秆消化率的提高呈现正相关,因此,将氨化秸秆压制成颗粒,可以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和含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