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知识看这里:http://www.qw99cn.com/Technicalservice.asp?borderid=13
1、请问专家,对虾的气泡病到底存不存在?我周围有些人说有,有些人说没有,希望能解惑一下
您好,对虾的气泡病是一种症状的描述,确实是存在的,但我们的客户当中极少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强微的用户大多水体的PH比较低,这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表观参数之一;出现气泡病的情况往往是:1.水体PH偏高;2.小型藻类大量繁殖,造成极强的光合作用,特别是出现在肥水后放苗以及浅水层区;3.土塘的和高位池浅水区多见;3.中午下午多见水体气压高时出现;
气泡病并非溶解氧高就一定会有,不是的,象工厂化曝气池,如东小棚曝气池,就没有这种疾病,一是因为他们主要是机械增氧,水体搅动剧烈,水体中气体释放畅通,上下层气压稳定一致,水体气压低和通透性好;工厂化曝气池和如东小棚曝气池,有时溶解氧高达14PPM,也未曾发现气泡病的出现;所以也确实有人比较迷惑,有的人说我的溶解氧经常高达10以上,却从未出现过这类疾病气泡病,所以说,气泡病与溶解氧高没有直接关系,恰恰与水体气压有关,与小型藻类突然大量繁殖有关,与藻毒素有关,与高PH下的氨氮毒性也有关系,直接的表现参考数据就是PH;
可以说,您只要把水体的PH控制在8.2以下,即我常说的PH为王,谁能控制PH一直保持在8.2以下,依我说,最好保持在8以下,7.5-8.0之间,这是最好的;在低PH下,基本上是大型藻类为多,咸水中则以硅藻为多,且氨氮也基本上是没有毒性的,而在土塘中,若是使用强微菌剂的,基本上也能轻松的把亚硝酸盐降到极低的安全水平以下,所以也不存在亚硝酸盐的危害,而在工厂化和如东小棚中,在这两种曝气为主的养虾模式中,氨氮本身是极少的(因为曝气设施好,氨氮基本上会转化成硝基氮),这两种模式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即硝基氮会比较高,但可以通过定期使用“强微反硝化细菌”+“强微生物脱硫剂”配合使用,达到控制的目的;或按相应的强微用菌方案来操作即可达到预防的目的 ;
关于如何控制水体的PH看这里的资料:http://www.qw99cn.com/show.asp?newsid=6663
最迅速的降低PH的方法是:1.直接用一水柠檬酸5公斤/亩,一次不够用两次,早上用即可;2.如果是藻类过浓引起的PH高,可以用“强微水灵翠”在后期每隔3-5天用一次来预防和控制处理;3.制作“发酵玉米液”碳肥,发酵方法:用1包“强微豆粕发酵剂”+1包“强微靓水素” + 玉米粉75公斤 + 红糖5公斤 + 水500公斤,密封发酵3天左右,发酵液PH降到4左右即可使用,然后每亩泼洒10公斤/亩,连续泼洒三天以上即可;以后可以用这种发酵液进行一定的维护即可;这是一种专门降PH的比较好的发酵方法;
2、钟老师你好,你提到的水体偏菌相。我有点不明白,都说菌藻平衡水体才稳定。偏菌相的话水会不会浑浊。还有用公司的乳酸菌调出来的偏菌相水体有什么特征。谢谢。
您好,菌藻平衡是要看情况的,实际上谁也无法做到绝对的均衡,任何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要做到菌藻平衡,目前也没有恰当的理论知识作指导,实际上也根本没有判断平衡的标准;
我认为,象超高密度养殖的工厂化养殖,如东小棚养殖,冬棚养殖,就是以菌相为主的养殖模式,但藻类也是不可忽视的,还是要尽量做到培藻来配合为好,只是以菌相为主的更好;这是养殖模式的特殊需要而定的;而象大水面养鱼,大水面养虾,外塘养鱼养虾,则相对要偏向藻相为主,这也是因为外塘有丰富的阳光资源而定的;
是的,偏菌相的话,确实水体偏向浑浊一些,因为菌类即微生物类,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喜欢找附着点,找附着物,例如污水处理工程中的生物填料就是随着点,微生物在生物填料上生长繁殖,形成菌膜,即俗称挂膜,挂膜的好处在于无限巨大地增加了处理污水的微生物生物量,即相当于往污水处理池中投入了极大量的菌种(从而节省了菌种成本),也即相当于一个固定化的微生物反应器的原理;这大大提高了微生物处理污水的效率和能力,例如提高了曝气池中的分解吸收同化有机质的能力,增加了曝气池中硝化细菌的生物量,显著增强了硝化能力;而在缺氧池中,形成巨大量的挂膜,也增加了缺氧池中反硝化细菌的作用效率和能力;
在如东小棚中,曝气冲击起来的底泥,形成浑浊的水体,悬浮着的颗粒物,也就是微生物的有效附着点,从而可以方便形成生物絮团,即菌胶团,形成这些菌胶团的过程中,也即吸收了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显著改善了水质,多余的菌胶团即生物絮团,则要通过适当的途径和方法,可以收集起来,沉淀出来,再排掉,从而避免了水体中有机质过于丰富,和显著降低了水体的COD,BOD等污染指标;
工厂化曝气养殖对虾池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工厂化养虾如果采用循环水工艺的话,是把菌相(主要是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挂膜于生化池的K3填料上,也是一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从而实现零氨氮零亚硝酸盐的养殖过程;也是尽量要培藻配合的,因为培藻的帮助太大了,在工厂化养虾中培藻,可以帮助解决蓝虾的问题,培藻后并尽量开光引进阳光,则蓝虾的问题可轻松解决,同时工厂化养虾中培藻还可以帮助减少碳源(白糖红糖)的用量,帮助降低氨氮亚盐;
而在外塘情况下,则以偏向藻相为主,但微生物也不是无所作为,外塘中的菌相也是非常重要的,重要的地方在于:使用乳酸菌可以促进形成以大型藻类为主的藻相,以硅藻为主的咸水藻相,以小球藻为主的淡水藻相,同时定期泼洒碳源,例如每天泼洒糖类碳源(红糖或白糖或柠檬酸)100-200-300克/亩/天,天天用,前期100,中期200,后期300,用量也不大,这是最简单的补充碳源的方法,也可以用“固态发酵碳肥”来补充,也是天天用,用量为250-500-750克/亩/天,用量也不大,成本也低,只是麻烦一些,需要自己制作;长期使用碳源,不仅促进菌相的繁殖和生存,还可以控制水体的PH值,控制了PH值,则又可以抑制蓝藻的发生,防止高PH下氨氮的毒性太高等,在夏天PH为王(即我常说的夏天谁控制PH在8.2以下谁就成功了一大半),都与菌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具体参考网站上外塘土塘的用菌方案等:
在外塘,由于藻相相对菌相要丰富一些,所以,外塘的水色是以藻相色为主的,当然,使用大量的乳酸菌的前提下,尽管颜色上是以藻相为主,但用了大量乳酸菌后,外塘的水色更为嫩滑爽,清爽,淡水中则以嫩绿为主,水体中颗粒物反倒更少,比较清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