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敦
热应激是指处于极端高温度环境中的机体对热环境所作出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的总和。随着集约化高密度饲养方式的迅速发展,大部分南方地区越来越迫切要求缓解夏季高温对养猪业带来的环境压力,热应激导致的猪生产力下降也越来越多地引起家畜环境、饲料营养研究者的关注。
1.热应激在猪生产中的影响
1.1.种公猪
高温会导致随后6~8周内种公猪精液浓度、精子运动能力降低和精子畸形增加,最显著的变化发生在第3周,活精子与精子总数之间的比例下降,这可能是由于附睾内精子对热应激有更强的抵抗力,而睾丸中未成熟精子则受到严重杀伤,精液多核巨型细胞随温度上升而增多。受精率在20℃时为85%~90%,在33℃下曝晒72 h后为50%~60%。此外,热应激严重时公猪求偶行为减少,而适中热应激对求偶行为无明显的影响,公猪在夏季拒绝交配行为数量增加。
1.2.母猪
1.2.1.发情
热应激可使后备母猪初情期延迟30 d或更多,发情周期和由断奶到再发情的间隔增加,降低正常发情率,发情时间变短。
1.2.2.胚胎
前期高温引起母猪体温升高,使生殖系统内环境温度升高,特别是子宫环境,不利于受精卵发育和附植。热应激对母猪受胎率和胚胎率影响的关键时刻是在配种后8 d内以及胚囊附植的几天内(受胎后11~20 d)。受胎后20 d具有抗热能力,临分娩前(妊娠100 d以后)对热应激也相当敏感。
1.2.3.对仔猪的影响
热应激使母猪采食量降低,摄取能量和营养物质不足,耗损母体补充造乳,泌乳量降低,乳猪生长不良、疾病抵抗力下降,断奶仔猪体重小、育成率低,肥育猪生长表现差、上市日龄延长。环境温度高于16℃,气温每上升1℃,采食量降低0.17 kg,消化能减少2.4 MJ,消化能每减少1MJ,泌乳量下降0.05 kg。因此,母猪在33℃高温时的日泌乳量比16℃大约要减少2 kg,这必然导致仔猪增重降低。
1.2.4.内分泌功能
在高温的状态下,机体通过降低甲状腺的活动降低基础代谢率,使机体适应在热应激状态下生存。甲状腺分泌率的改变,可能由于垂体前叶促甲状腺素(TSH)分泌的改变,热冲动传到下丘脑冷中枢,抑制下丘脑对TSH产生的刺激作用。其次母猪受热应激的刺激,激活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P-G),引起下丘脑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增加,释放到垂体门脉系统,从而促使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使丘脑下部黄体释放激素(LHRH)的阈值升高,抑制了黄体素(LH)分泌,导致卵泡的排卵数减少和黄体生成以及孕酮分泌减少,直接影响妊娠的维持甚至发生流产。
1.3.生长肥育猪
1.3.1.生长性能
生长肥育猪最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8~21℃,一般认为32~38℃是热应激范围。试验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最适温度5~10℃时,猪采食量则要降低6%~21%。据报道,在持续高温环境下(28~35℃),15~30 kg,30~60 kg和60~90 kg 3个生长阶段的试猪,日采食量较常温分别下降9%、14%和20%,日增重分别下降11%、21%和23%,料肉比分别增加0.05、0.23和0.14,高温显著降低生长肥育猪日采食及日增重,其影响随着猪体重的增加而增大。对体重为90 kg育肥猪进行了高温(22.5~35℃变温)和恒定适温(20℃)的对照试验,结果表明高温组比恒温组减重16.3%,当环境温度高于20℃后,环境温度每升高1℃,猪日增重下降17.6g·d-1。热应激使猪采食量下降,日增重减少。其原因是热应激改变了生长肥育猪机体内分泌的正常活动,导致机体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调节物质代谢的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引起了机体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的代谢活动降低,继而降低猪日增重。
1.3.2.猪肉品质
猪在夏季自然限食,胴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屠宰后肌肉pH降低,出现PSE肉(白肌肉),影响肉品销售。在10~30℃不同温度下研究了体脂肪能与蛋白质能的沉积量,体脂肪能沉积与温度呈曲线关系,由10℃到25℃逐渐增加,25℃为最高,25℃以上反而减少,体蛋白质沉积量随温度升高而呈线性增加。在热应激下饲养的猪宰后肌肉耐贮性、烹调适应性显著变差。
2.在热应激下行为、生理和形态的变化
猪可通过三条途径自身调节热应激:行为、生理和形态。
2.1.行为变化
高温时,猪只表现行为有翻滚、横卧(伸展躺着)、气促、常排粪尿、饮水量增加、寻找低温处、散群、避免体接触等。
2.2.生理变化
处于热应激状态时,猪呼吸率增加、脉搏和心律增加、血流量增加、外周血管扩张、组织隔离性降低、细胞压积降低、皮肤温度增加、耗氧量降低、甲状腺素降低、血液皮质醇增加或降低、生长激素抑制性猪应激综合征等。
2.3.形态变化
高温时猪表现为长肢、高肢、长鼻、短发、稀发、长尾等。
3.消除或缓解热应激措施
3.1.营养代谢及相关知识
3.1.1.提高饲粮能量浓度
很多复合物在消化吸收过程中产生了较多的体增热,根据热力学原理,在高温环境条件下,体增热较多可导致采食量降低,其能量摄入不能满足猪的营养需求,故适当提高饲粮能量水平,以保证猪每日所需能量的绝对摄入量,可减缓应激。在热应激期间,猪对饲料脂肪的消化率高于其他营养物质,这是由于脂肪具有较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低的热增耗和高的能值。因此,在猪饲粮中添加脂肪2%~3%,可提高饲粮能量水平,稳定猪增重速度。此外,在动物饲粮中添加乳糖、蔗糖等也能缓解应激期间的能量摄入不足问题。
3.1.2.维生素和矿物质
肖淑华报道,Se可以增加GSH-Px(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减少自由基数量,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同时自由基水平随着饲粮Se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普通饲粮铬含量不能满足动物应激条件下的需要,补铬对抗应激、提高生产性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影响免疫反应及改善胴体品质均具有一定作用。在高温环境下,饲粮添加铬300μg·kg-1(吡啶羧酸铬)可使猪日采食量增加10.2%、日增重提高38.1%、料重比下降20.5%,同时改善了铬代谢,调节了血浆中的皮质醇。
维生素在代谢过程中起辅酶催化作用,应激最重要的代谢途径之一是脂解作用,需要一系列辅助因子(如核黄素、烟酸、泛酸、生物素等)参与酶促反应。目前研究最多、影响最大的是维生素E和维生素C。
在应激过程中,维生素C有助于维持较高的采食量,从而保证足够营养供给抵抗热应激的不利影响。王胜林报道,在肥育猪饲粮中添加维生素C 400 mg·kg-1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能有效缓解热应激,并有改善生产性能的趋势。热应激期间机体细胞内发生了变化,维生素E能刺激免疫器官,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利于提高抗应激能力。研究表明,饲粮添加维生素E 200 IU·kg-1,有效缓解肥育猪热应激,并有改善生产性能的趋势。
3.1.3.抗应激药物添加剂
热应激时猪体热增加,为了减少肌肉不必要的活动和产热,可用镇静类药物来抑制中枢神经及机体活动,以减轻热应激的影响。大豆黄素和牛磺酸抗应激作用机理主要在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在热应激肥育猪基础饲粮中添加大豆黄素10 mg·kg-1和牛磺酸400 mg·kg-1,能降低呼吸数和皮质醇水平,能提高免疫力,对机体生理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范志勇指出,γ-氨基丁酸在减轻猪热应激时的基础营养与疾病代谢、改善其生产性能及饲料养分的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
3.1.4.调节电解质和维持酸碱平衡
环境温度的变化可刺激肾上腺等内分泌腺的活动,体液及细胞内的pH、渗透压的代偿性调节机能的改变以及矿物质代谢的改变。
高温时,机体内的钾和碳酸盐排出量增加,氯和钠的排出减少,对体内矿物质平衡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氯化钾具有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机体酸碱平衡的作用。饲料中含钾量较高,常温下不需补充,但在热应激时血钾降低,有必要在饲粮或饮水中补充钾,缓解应激。碳酸氢钠有溶解黏液、健胃、抑酸和增进食欲的作用,吸收到体内能补充机体所需的钠,并作为血液和组织中主要的缓冲物质,减缓呼吸性碱中毒,提高抗热应激的能力。饲粮中添加碳酸氢钠0.5%是克服热应激造成的酸碱平衡紊乱和生产性能受阻的最成功的方法。热应激时呼吸频率增加,血液CO2和HCO3-水平下降,导致pH升高,可能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在饲料中添加酸化剂,可使血液中升高的pH下降,调节酸碱平衡,从而避免或缓解了热应激造成的不良反应,常用的酸化剂有乳酸、柠檬酸和延胡索酸、活力99保健液等。
3.1.5.改变饲喂时间、增加饲喂次数、改变饲喂方式
根据夏季气温早晚凉,中午热的特点,公猪饲喂时间早餐宜早,一般在7:00左右,晚餐要晚,一般在18:00左右。母猪早餐宜早,一般在6:00左右,晚餐要晚,一般在19:00左右,中餐可避开中午时间饲喂,以充分利用天气凉爽时猪采食量多的优势。同时采用湿拌料,并加喂青绿饲料以提高适口性,促进采食。随着饲喂次数的增加,猪采食量也随之增加。母猪泌乳时的低采食量势必导致仔猪低日增重和延迟断奶后母猪的发情间隔。
3.1.6.提供足量的水
采食总是伴随着摄水,猪是一种没有汗腺的动物,如得不到充足的水供应,水从肺中排出将导致机体缺水,并间接导致采食量降低。
3.2.环境调节
3.2.1.绝缘、隔热
绝缘、隔热的房顶可避免热的房顶温度向猪体辐射种公猪舍增厚屋顶隔热层,用石灰粉刷墙壁外层,在猪场和猪舍周围种植高大乔木树林和丝瓜、南瓜等藤本植物来进行遮阳。
3.2.2.通风、喷水安装排风扇、换气扇等设备,加强通风换气促进体热散发。
在猪体喷水是缓解热应激和提高生长性能的一种好的方式,滴水系统应采用间隔控制,每次喷水大约2 min而后停止40 min,然后如此循环,持续喷水将导致相对湿度提高,甚至于达到100%,相对湿度高导致蒸发减少和停止,在猪体上短时喷水后吹风将更有效地减缓热应激。
3.2.3.减少饲养密度
降低猪饲养密度可以减少热的产生,也可以降低动物间辐射热的产生。夏季饲养密度应为常规的90%左右。正常情况下夏季猪群的饲养密度为:断奶仔猪每头0.4 m2、生长育成猪每头0.8 m2、育肥猪每头1.2 m2;装运密度,在警戒区温度范围内,装车密度应降低10%。危险区温度范围内,装车密度应降低20%,运输应尽可能在早晚凉爽时进行。
如果是发酵床养猪,最好在此基础上再减少密度,如大猪每头1.5平方米以上到2平方米。
4.总结
热应激对养猪业产生严重影响,机制极其复杂,猪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热应激期间将动用所有的器官和组织来应付热应激,我们应该运用环境调节、营养物质代谢和动物生理知识来解决热应激问题。如何选择最佳方式来解决各自生产场热应激问题,应根据经济效益来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