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热应激是指在环境温度超过动物的适温区上限(如种猪、大猪高于23℃)的影响下,因体内产热与散热失衡而导致的一系列生理与行为机能上的负面反应。
高温气候,特别是持续高温高湿气候给生猪生产会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生产力下降、疾病增多、淘汰率与死亡率上升,生产成本提高,已成为养猪界,尤其是规模化猪场在热季面临的巨大挑战。多方位应对热应激已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规模化猪场在夏天的第一要务。
1、热应激发生机理与危害
1.1.猪是恒温动物,体温的恒定是靠产热(含体内代谢产热与从环境中吸收热能)与散热的平衡来实现的。
猪的一切生命活动要靠体内产生的能量(生物热能)来维持,所产生之热与吸收环境之热又要靠热传导、热辐射、对流与蒸发等方式散发出来,以维持体热平衡。
当环境温度在适温区时,猪体主要依靠热传导与热辐射来散热。当环境温度超过适温区时,有汗腺动物主要靠蒸发来散热。而蒸发是与空气中湿度和空气对流速度密切相关的,湿度越大,蒸发散热的效果就越差。猪是少汗腺动物(只有鼻镜处有汗腺),因此,当环境温度超过适温区时,猪靠蒸发汗液散热几乎不可能,所以猪就会本能地寻找凉水来滚泥、卧水,乃至滚尿液等方式依靠热传导与热辐射散发体热。当这些行为得不到满足而又没有其它手段时,猪对热应激就显得格外敏感。
1.2.热应激对猪的急性危害
由于环境温度过高,体热难以散发,或者肌肉剧烈活动产热过多,导致体温剧烈上升,代谢率急剧上升,肝糖原迅速耗尽,体液细胞酸中毒,心力衰竭,肺充血,进而肺水肿。当体温达到43℃——44℃时,猪出现惊厥或昏迷,进而导致呼吸衰竭或心衰死亡(急性中暑)。这些情况在猪场比较少见,因此其危害性远低于热应激的慢性危害。
或者说急性危害比较少见。
1.3.热应激对猪的慢性危害:
在长期的非致命的高热环境影响下,猪为了生存适应,发生了一系列的生理生化与行为机能上的适应性强制改变,而这种改变对猪的生产/生长性能会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
1.3.1.公猪与母猪的繁殖性能下降
公猪睾丸实质的生理温度一般在28℃以下。这种温度是依靠其睾丸动脉与静脉在精索内形成的复杂的锥形螺旋结构的血管网(睾丸蔓状丛)来调节的,逆流热交换机制使动脉血在进入睾丸时被流出的静脉血冷却,它保证了精子发育与成熟。热应激使得睾丸温度失控,尤其是长期热应激直接影响精子的发育与成熟。精子的发育与成熟约需55天,因此,热应激对公猪繁殖力的影响出现在热应激之后两个月,表现精液量减少、异常精子增多、精子活力下降。
对母猪:热应激抑制脑下垂体的功能,分泌的LH(促黄体激素)与FSH(促卵泡激素)减少,直接影响卵泡的发育;热应激使得体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向体表分布,使其对内脏血流灌注减少,血液氧饱和度亦下降,卵泡的营养不足,从而致使卵泡发育受阻。因此,在热应激的影响下,母猪表现发情不明显或不发情、排卵减少。由于卵泡从原始卵泡发育到成熟排卵需100天左右,因此,热应激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比对公猪影响的时间更长。
1.3.2.对母猪分娩产后健康与生产性能的影响。
热应激时食欲下降,体能储备减少,而分娩是一个高耗能的过程,因此热应激下分娩就出现体能相应不足,加之激素调节障碍,产程延长,导致滞产、死胎增多,胎衣不下,产后感染机率上升;同时亦导致产后少乳或无乳、便秘、子宫复原推迟、产后发情推迟、返情增多等现象;热应激还可引发流产。
1.3.3.生长受阻、料重比上升
热应激使猪本能地降低了垂体与神经内分泌系的活动,胃肠蠕动减慢,胃液等消化液分泌减少,食量减少,因而生长减慢,料重比上升。有资料显示:当气温从25℃每上升1℃时,生长肥育猪日增重每天会减少15-40g,采食量则减少0.1-0.35kg。
1.3.4.行为紊乱
为了散热降温,猪的自洁行为紊乱,在睡床处排尿,在排泄处卧睡;为了争夺地盘,咬斗行为增多。猪群和谐的社交关系破坏,导致生长减缓,管理难度加大。
1.3.5.猪体免疫力下降,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升高。
尽管猪对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有较强的抗性,但是长时间热应激造成的高水平糖皮质激素性的免疫抑制已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引发的夏季感染性疾病如PRRS(蓝耳)、PCV(圆环病毒)、PR(伪狂犬)、附红细胞小体病的发病率升高已成为许多猪场的棘手之事。等等。
2、热应激的应对措施探讨
消除热应激的基本原则是尽量消减环境热应激的负面影响为第一性,生理功能调节应该同步。关注重点是种猪(公猪和哺乳母猪属重中之重)和生长肥育猪后期阶段。以下是应对热应激的一些具体措施。
2.1.降低猪舍小环境的温度
最大限度地增加通风与对流(机械、自然),在实践中,增加地窗数量是增加自然通风对流的好办法;猪舍东、南、西三面种植冬天落叶的树木(青桐、法桐、泡桐或速生杨树等),树叶遮阳可以减少约60%的太阳热辐射;舍顶增设防晒网或搭建遮阳棚,可有效降低室温;种公猪舍可安装空调与水浴;可采用喷雾降温(生长育肥猪、妊娠母猪);湿帘降温(所有猪种);增加冲洗地坪(重胎母猪与哺乳母猪除外)次数,辅助降温。
2.2.改进管理,避免人为热应激
降低中大猪密度(降低20%以上);合理使用公、母猪,配种在早晚进行,避免母猪长期静立反射;猪只合群在早晚进行;避免在高温时段使用左旋咪唑、前列腺素、新斯的明等药物;长途运输要在晚上进行,注意装车密度,定时淋水降温。
2.3.及时清洁圈舍,减少氨气等有害气体发生;坚持灭蝇、灭鼠、驱蚊;清除舍内外死水及杂草,防蚊滋生。
2.4.保证各类猪群足够的清洁饮水
在夏季,其实际饮水是要比往常提高35%左右。对于种猪饮水器的流速,应不低于2升/分钟。另外,可在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多维等。
2.5.严防饲料霉菌毒素影响
常规添加“净霉灵”、“霉克”等霉菌毒素吸附剂。另还需慎防加工后饲料霉变。
2.6.饲料中添加0.3~0.5%小苏打可提高体内碱贮,以有效中和热应激下的代谢酸产物,并缓解呼吸碱中毒。
2.7.应用特殊功能性添加剂,增强抗热应激能力
如应用碱性离子产品(巴尔麦氏)、有机铬、有机硒等,均具有一定的抗热应激功效。另外在母猪围产期前后使用“母乐健”/“牲乐康”等功能性产品,可大大减少因热应激环境下母猪乏力而导致的难产和产程延长综合症。另外,还需慎用可能含镇静剂的各种抗应激添加剂。
2.8.及时驱除体内外寄生虫
从而减轻猪只的烦躁心理和皮肤瘙痒痛苦,这对减缓各类猪群热应激是颇有助益的。
2.9.合理提高饲料营养浓度与优选原料
建议饲料能量浓度(尤其是净能)和氨基酸含量比往常提高10-15%左右;粗蛋白不一定要提高。另外,复合维生素添加量建议增加三成;可额外添加包埋型维生素C,按120-150g/吨配合饲料添加。
饲料配制中,还建议多用体增热小而净能高的原料,如高亚油酸脂肪粉等。少用体增热大而净能低的原料,如麦麸等。
如有条件,对怀孕母猪、中大猪可投喂一些青饲料(投喂廉价的西瓜是个好主意)。
2.10.提高哺乳母猪采食量和保证日进食营养总量
2.10.1.由于温度是影响母猪泌乳期采食量第一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因而可采取各种方式尽可能降低舍内温度与通风。可参照本文“2.1”所述。需要提出的是,初生乳猪与哺乳期乳猪均需要较高的温度并需保持活动休息区干燥。因而在给母猪实施降温措施时要照顾好乳猪的生理需求。
2.10.2.对哺乳母猪实施后颈部滴水与鼻部浇淋(笔者在实践中采用普通热水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实践证明可以减缓热应激并使其采食量在现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
早在1988年,一位叫Mcglone的加拿大专家就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把哺乳母猪分为四组,在环境温度为30℃的条件下,第一组不做任何处理;第二组仅在后颈部滴水;第三组仅在鼻部浇淋;第四组既采取后颈部滴水,又采取鼻部浇淋。结果,和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对照组相比,其日采食总量(下同)第二组提高了21.8%(由3.99千克提高到4.86千克);第三组提高了23.3%(由3.99千克提高到4.92千克);第四组则提高了46.4%(由3.99千克提高到5.84千克)。目前猪场对哺乳母猪实行后颈部滴水降温措施已很普遍,如果再加上人工浇淋鼻部(每次约持续15秒钟,间隔1小时一次),则收效会更明显。
2.10.3.将饲料调和成稀粥状
还可以采用适当发酵饲料的方法喂猪,方法是在饲料中添加粗饲料降解剂,每吨添加3包左右,喂之前,饲料中加入2.5~3倍的凉爽的清水(不要用温水),浸泡发酵2~4小时,再喂猪,可以取得良好的喂养效果,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体热。
这一措施同样对提高采食量有一定帮助,但需加大劳动量。一种非常有效且省工的方法是将饮水器置于母猪食槽前内侧并接近食槽底部。这样,母猪可以依照自身需求和爱好进行饮水并将干料用吻突调和成所喜好的不同含水量的稀料。加拿大的Lynch等于1995年进行了一项将水嘴安装在母猪食槽内的试验,结果母猪的日采食量提高了11.8%。
2.10.4.少喂多添
试验证明也是有效的提高采食量的措施。笔者将以往的日喂三餐改为日喂五次(最晚一次,在夜间11时-12时进行),结果证明对日采食量有5%左右的提升效果。
2.10.5.提高哺乳饲料净能浓度、和赖氨酸含量
我们知道,要保证哺乳期乳猪日增重不低于200克的生长速度,哺乳母猪泌乳量至少要保证8公升(约8千克)以上,这大约需要约53MJ(兆焦耳,下同)的净能(约75MJ的消化能)和450克左右的可消化赖氨酸。如果哺乳母猪采食量本能地下降10%左右,当我们把饲料营养浓度合理上升10%,即可理论上抵消因进食少而引起的营养不足。
在多年的生产实际中,笔者推荐夏季哺乳母猪饲料的基本营养浓度为:净能≥10兆焦/kg(可消化能≥14.3兆焦/kg);可消化赖氨酸≥0.95%(需进行氨基酸平衡);粗蛋白质16.5%左右即可。这样,当哺乳母猪日进采食量达到5千克时,即不会在生产上造成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在配制夏季哺乳母猪料时,要注重高净能原料的添加。另外,麦麸因其会造成过多的体增热且净能较低,因此要将其限制在5%(占配合饲料)以内为宜。过多添加麦麸不仅降低饲料净能浓度,反而会因体增热效应造成母猪便秘现象增加。
2.10.6.据国外报导
在夏季对种猪采用地坪水床式降温有良好效果(是指在种猪休息区地坪内埋置水管,利用动力使管内井水或经处理的凉水循环流动,以传导方式带走热量,从而使种猪腹卧时感到凉爽);
但在高湿地区会因温差效应导致床面有微小水珠产生而变得潮湿,这对孕猪不利。
2.10.7.尽量避免在产前产后添加药物(药物或多或少影响适口性)
为防围产期感染和提升免疫力,可采用一些益生素(如酵母菌、乳酸杆菌等)和碱性离子产品。
3、小结
我们虽然不能够改变大环境的热效应,然而我们却可以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与措施来改变猪场内的小环境和改善猪体内的微环境。笔者力图通过热应激对各类猪群的生理性伤害的机理阐述,以及多年经过观察与实施认为行之有效的防暑措施的介绍,尤其是重点讨论了哺乳母猪在夏天如何提升日摄入营养总量的各种因应措施,来与业界同仁一起探讨,其主要的目的是期望养猪业主在热季不吝增加对猪只的防暑福利性投资,使猪场整体生产水平在不利的热环境下不致于受到严重的影响。